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如何在古建修繕工程中加強文物保護

如何在古建修繕工程中加強文物保護

日期:2016/12/15 2:01:10      編輯:古建築結構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坐落在北京舊城東南的成賢街北側, 兩組建築連成一體, 共同構成了一片規模宏大、型制完整的古建築群。孔廟、國子監由於其建築氣勢雄偉、布局嚴整、造型獨特, 被後人譽為與故宮紫禁城並駕齊驅的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 302 ),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 306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在其建成後的七百余年歷史中, 歷朝歷代屢有修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最後一次修繕是在民國二十六年(19 37 )。建國以後, 人民政府也曾不斷投資, 對孔廟和國子監進行維修, 但多屬於搶救性的局部修繕, 規模不大。4 年, 北京市政府決定, 對孔廟和國子監進行全面的整治修繕。這次修繕范圍涉及孔廟和國子監的幾乎全部古建築, 修繕工程總面積達3 . 3 萬平方米, 其中房屋修繕面積1.
8 萬平方米、地面鋪裝面積1 . 5 萬平方米, 歷時三年,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國家對孔廟和國子監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整治修繕。目前, 整個修繕工程已近尾聲, 不久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將以一個全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人。我們想通過這篇短文, 將修繕過程中的幾件小事記錄下來, 以感謝那些為孔廟和國子監的古建修繕和文物保護工作作出艱辛努力的同志們。一康熙“萬世師表” 匾額位移之謎孔廟、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孔和臨雍講學的場所, 每位皇帝登基承襲大位後, 都要親臨孔廟祭孔和到國子監講學, 以示宣揚教化、重視教育。與此同時皇帝一般都要御筆親書頌揚孔子功德的匾額, 並高懸於北京孔廟大成殿內, 隨之昭告全國。辛亥革第二部分: 學術會議提交論文選錄3 彌命之前, 北京孔廟大成殿內, 共懸掛清朝皇帝御筆親書匾額九塊, 依序為康熙所書“ 萬世師表” 、雍正所書“生民未有” 、乾隆所書“ 與天地參” 、嘉慶所書“ 聖集大成” 、道光所書“ 聖協時中” 、鹹豐所書“ 德齊疇載” 、同治所書“ 聖神天縱” 、光緒所書“ 斯文在茲” 四塊匾額、宣統所書“ 中和位育” 。這九塊匾額的懸掛位置是“萬世師表”匾額居中, 懸掛於孔子神位上方正對大門, 左側依次為“ 生民未有” 、“ 聖集大成” 、“ 德齊禱載” 、“斯文在茲” ; 右側依次為“ 與天地參” 、“聖協時中” 、“ 聖神天縱” 、“ 中和位育” 四塊匾額。19 年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 19 12 年中華民國成立, 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成果, 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民國
三年(19 14 ), 袁世凱到北京孔廟祭孔, 並親書“ 大總統告令” 匾額懸掛於大成殿內正門上方, 與“ 萬世師表” 匾額相對, 後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被趕下台。袁世凱死後, 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為清除清朝影響, 他下令將孔廟大成殿內清朝九位皇帝的匾額全部摘除存於殿內。同時也效仿舊制親書了一塊“ 道洽大同” 匾額, 並將這塊匾額懸掛於原康熙皇帝“ 萬世師表” 匾額的位置。從19 17 年到上世紀70 年代末的六十余年間, 孔廟大成殿內只懸掛著兩塊匾額, 一是袁世凱的“ 大總統告令” 匾, 另一塊是黎元洪的“ 道洽大同” 匾。19 7 9 年, 首都博物館在孔廟成立。首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准備大成殿的恢復原狀、對公眾開放的工作中, 考慮將清朝九位皇帝的匾額重新按歷史原位置懸掛時, 遇到了一個問題, 就是清康熙皇帝的“ 萬事師表” 匾額怎麼懸掛? 如果要嚴格遵循清末的歷史原狀, 就只能將黎元洪的“ 道洽大同” 匾摘下來, 但摘下來以後, 放在哪兒, 仍然是一個不好解決的難題。後經專家們反復討論研究, 認為黎元洪的匾是民國初年懸掛上去的, 它反映的是推翻清王朝的那一段歷史事實, 也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顯然不挪動黎元洪的匾也是有充足理由的, 這樣, 也就只能給康熙皇帝的“ 萬世師表” 匾另想懸掛地點了
。這個問題著實令專家們費了不少腦筋, 最後專家們打破常規, 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將康熙皇帝的“ 萬世師表” 匾額懸掛在了孔廟大成殿外一層檐下大門上方的正中位置, 其他八位皇帝的匾額仍按清末時期的歷史原狀位置懸掛, 而黎元洪、袁世凱的匾保持原狀不動。
這次對孔廟的大規模修繕中, 我們對大成殿內的所有文物進行了徹底的清理, 並完全按清末的規制進行了陳設復原。對懸掛在殿內的所有匾額也進行了除塵修補, 並保持了清末民初的懸掛原狀。康熙皇帝的“ 萬世師表” 匾額, 仍按19 79 年專家們的決策, 高懸在大成殿外大門正上方。就我所知, 在全國眾多的孔廟之中, 目前唯有北京孔廟大成殿的康熙“ 萬世師表” 匾額懸於大成殿外, 這無意中也就成了全國所有孔廟中的一個特例。;捌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二大成殿內發現清皇帝訓示匾額按北京市文物局批准的孔廟國子監整體保護利用規劃方案的要求, 孔廟中路, 包括大成門、大成殿、御碑亭, 將嚴格按清末歷史原狀恢復原有格局, 對廣大游人開放。為了清理布展環境, 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保管部、研究部的工作人員於2 0 6 年7 月, 對孔廟大成殿內兩側堆積如山的雜亂物品進行了徹底清理。據原老首博的工作人員介紹, 大成
殿自19 79 年首都博物館成立以來, 從來沒有清理過, 這裡面到底都堆存了些什麼東西, 誰也說不清楚。加清理工作的同志們, 頂著高溫酷暑, 吸著嗆人的陳年老灰, 一點一點、一件一件地清理, 經過十幾天的奮戰, 終於將大成殿內的幾座雜物山搬了出來。經統計, 這些物品中有破舊的家具、民俗活動的道具、破舊的藏書匣、民國時期的竹編祭孔禮器、字跡殘破脫落的檻聯等, 總數不下數千件之多。讓工作人員不勝驚喜的是, 在這幾堆廢舊物品的最低層, 竟埋壓著二十九塊清代皇帝給國子監頒發的訓示匾額。這些匾額盡管塵封多年, 但保存仍然非常完好。匾額四周邊框為浮雕雲龍花紋, 除個別邊角稍有殘損外, 基本完整, 陽刻文字秀美清晰, 字的表面可見朱紅塗色, 顯示出自皇家, 規格極高。經認真清理統計, 此次發現的皇帝訓示匾額中, 順治皇帝的一塊、康熙皇帝的一塊、雍正皇帝的兩塊、乾隆皇帝的三塊、嘉慶皇帝的一塊、道光皇帝的六塊、鹹豐皇帝的三塊、同治皇帝的二塊、光緒皇帝的五塊, 年號殘損的六塊, 共計二十九塊。據北京《國子監志》記載, 國子監第三進院內的敬一亭大殿, 就是專門供奉皇帝訓示的所在。至於是什麼時期, 又是什麼人將原奉存於敬一亭內的這些皇帝訓示匾額移至孔廟大成殿內, 則己無從考證。但無論如何, 這批相當重要的皇帝訓示匾額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至今並被發現, 是一件好事、幸事。它不但極大地豐富了孔廟國子監的館藏, 還為將來孔廟國子監舉辦專題性展覽儲備了高質量的展品, 更為孔廟國子監的歷史學術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
史實物資料。
三國子監部分建築下架油飾的紅改黑國子監現存古建築共三進院落, 由南至北主要建築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東南西南轉角房、東三堂、西三堂、辟雍、彝倫堂、東北西北轉角房、東西講堂、敬一門
、敬一亭, 目前所存建築下架油飾現狀均為朱紅色。這次整治修繕中, 對國子監院內歷
第二部分: 學術會議提交論文選錄3 巧
年來增建的一些與古建格局極不協調的現代建築一律予以拆除, 並計劃對敬一亭院、東西兩側的琉球學館和國子監祭酒辦公場所進行考古勘察和復建。為了在復建工程前, 給上級主管部門和專家們的論證決策提供准確的歷史信息依據, 孔廟國子監研究部的同志們, 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眾多的資料中, 一幅光緒年間繪制的《國子監全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這張圖上所繪的國子監中路建築, 下架油飾的色彩有部分不是傳統的朱紅色, 而是黑色, 與現存建築的下架油飾色彩存在明顯差異。為此, 研究部邀集館內相關人員及專家對此問題進行了研討, 認為《國子監全圖》可信度較高, 對全圖上所反映的下架油飾色彩, 應采取慎重態度, 弄清原委, 予以辨別確認, 管理處將此問題及時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作了專題報告。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接報後, 對此問題非常重視, 很快邀請了羅哲文、杜仙洲、徐平芳、王仲傑等文物古建專家, 來國子監進行專家論證。會上, 專家們對此問題給予了明確的解釋回答。
專家們說: “ 清代傳統上, 凡是政府衙門機關, 其建築油飾部分為黑色, 這是規制。因為北京的清代政府衙門機構大多已拆毀, 即便有留下的也在後來的修繕中改成了紅色, 因此黑色的油飾的確已不多見。而國子監為元明清三代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 屬於官衙建築, 因此, 光緒年間的(國子監全圖》下架油飾出現黑色與歷史原狀是相符的。杜仙洲老先生還補充說, 他於上世紀30 年代來國子監辦事, 那時國子監的下架油飾就是黑色的。北京古代建築研究所的韓揚所長也為此提供了佐證, 他們的工作人員在對國子監的修繕工程進行前期設計勘察時, 也曾在下架大木梁柱的舊地仗中, 發現有遺留的黑色油皮。據此, 參加論證會的專家們一致建議, 此次國子監的大規模修繕, 應恢復其歷史原貌, 將下架油飾改為黑色, 專家論證會後, 市文
物局文保處下達了修改修繕設計的文件, 設計單位立即作了修改設計, 由施工單位按圖紙重新油飾。這就是國子監中路部分建築下架油飾由紅變黑的全部經過。國子監東廂復建工程考古勘察發現明崇祯“ 太學奉旨積分題名碑” 。據清道光十二年刊行的《國子監志》記載, 國子監敬一亭院西側院落為琉球學館, 是
專門為當時來中國留學的琉球、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留學生學習、住宿之用, 東側院落是國子監祭酒的辦公住所。這兩處院落上世紀30 年代前後, 因年久失修已坍塌損毀。此次國子監大規模古建整治修繕方案中, 計劃在考古勘察, 弄清遺址基礎的情況下, 對原有建築進行部分復建。
2 0 5 年9 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員進駐國子監, 對東西兩廂原有建築遺址進行考古勘察。勘察施工中, 於東側原國子監祭酒辦公住所遺址內發掘出一塊石碑, 只有碑身, 沒有碑座, 經管理處業務工作人員清洗辨認, 證實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石刻文物。碑身通高1. 6 米、寬0. 5 米、厚0 . 1 米, 碑額正中篆書“ 太學奉旨積段沁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分題名碑” , 碑身正文為小楷, 主要記述太學率性堂監生考試積分的情況。據《國子監志》記載, 國子監的學生實行分堂制, 相當於今天學校的年級制。國子監內共分為六堂, 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學生人監學習不分年齡, 惟以人監時的考試成績定高低, 成績差的進正義、崇志、廣業三堂為一年級, 學期一年半; 成績中等的人修道、心兩堂為二年級, 學期也是一年半; 學生人學三年, 經過考試淘汰, 合格的升人率性堂, 不合格的繼續在原堂學習。率性堂是國子監的最高年級, 學期一年, 監生在率性堂學習實行積分制, 一般每年大約有8 次考試, 每次考試成績優秀的監生積1 分, 成績中等的積半分, 成績差的不給分, 凡積夠8 分的監生就可以畢業了
。畢業後的監生經過考選就可以直接得到皇帝的接見並授予官職。這次考古勘察施工中發現的這塊
積分題名碑, 正是對率性堂監生考試實行積分制的實物佐證, 而且還將為國子監復原陳列提供一件珍貴的文物展品。
四關於辟雍環水的一點遺憾辟雍為國子監的中心建築, 建成於清乾隆五十年(17 8 5) , 辟雍建築造型獨特、方宇重檐、四面環水、氣勢恢弘、十分壯觀。當時負責建造工作的劉墉、
和口曾為辟雍的環水問題大傷腦筋。要形成辟雍環水, 必須解決引水問題, 國子監院內及就近都沒有河流, 從護城河開渠引水, 繞避雍大殿一周, 再流回護城河, 應該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如果采取這一方案, 整個工程造價將會成倍增加, 只拆遷民房一項, 就令人難以承受。後經反復論證, 決定采取在國子監前院打汲水, 通過構築暗溝引水人池的方法, 來解決辟雍的環水問題。這個方案, 既省時、省工, 又減少了國庫開支, 可是這樣一來, 池內的水將無法流動, 辟雍環水就成了死水, 日久環水必然變質生味, 一旦皇帝臨雍, 肯定會遭致斥責。於是設計者采取了另築兩道出水暗溝, 出集賢門人國子監街洩水溝, 再直通雍和宮大街的官溝, 用於池水的排洩更新。這樣每當需要, 就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將環水池內的舊水放掉, 然後關閉閘門, 重新注人新水, 從而保證皇帝臨雍之時, 環水內的池水永遠是清新干淨的。新中國成立以後, 國子監被辟為首都圖書館, 首都圖書館管理使用國子監期間, 原有的兩口汲水井早已干涸, 無水可取。後經申請, 在國子監一進院西側的原汲水井邊, 重新挖掘了一口深達七十多米的地下井, 並安裝了電動抽水泵, 必要時, 可以抽取地下水,
第二部分: 學術會議提交論文選最炭打通過當年鋪設的引水暗溝, 將水注人環水池內。但由於當年的洩水暗溝和洩水口不知道建在何處, 因此, 池水也就不能更換了, 首圖的工作人員經常為池水的變質生味而發愁。這次國子監的全面整治修繕, 並沒有安排尋找和恢復環水洩水道的工程內容, 更由於現在城市發展的大量用水, 北京已成了一座嚴重缺水的城市, 的確也難以再用經常更換環水的辦法來保持環水的水質清潔了。如今從地下深井抽水有嚴格的用水指標限制, 一年只能從地下抽取50 立方米, 一次注水要保持一年。這樣, 每到夏季高溫炎熱季節, 池水就不可避免地會變質生味, 這與當年殿宇輝煌、池水清澈的壯觀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此情此景, 不能不令人心生遺憾。好在現在科技發達了, 這個難題不再是不能解決的了。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在這次整治修繕規劃中, 准備采用生物技術, 保持環水的水質清潔, 力爭使辟雍環水再現當年的壯美風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