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主要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主要形式

日期:2016/12/15 1:22:49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一)、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

抬梁式構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疊置若干層,再最上層架上立脊瓜柱,這就是一組梁架。

              在相鄰兩組梁架之間,用垂直與梁架方向,並且位於柱上部的水平聯系構件“坊”,把兩組梁架組合起來。每層梁的兩端上面,垂直於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僅加強了梁架間水平方向的聯系,構成穩固的組合構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頂荷載。

              抬梁式構架在中國古代建築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國北方。這是因為抬梁式可使室內柱子較少甚至是無柱。但是,抬梁式構架用料較大,耗費木材較多。而且這種構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這種最穩定的構件組合形式,所以穩定性較差。

   (二)、穿斗式構架

              穿斗式構架是由柱距較密,直徑較細的落地柱(或與不落地的短柱相間布置)直接承檩,在柱與柱之間沿房屋進深方向不設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種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組成排架,並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與排架之間用纖子、斗坊合檩作橫向連接。這種構架因使用較細小的木料,所以節省木材;因柱距較密,所以作為山牆,抗風性能好。但是,柱距較密,使室內空間促狹。因此,許多建築常在建築中部使用抬梁式構架,以擴大室內空間;在兩端山牆,使用穿斗式構架,以提高抗風性能。穿斗式構架主要用於我國南方地區。但其歷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漢代已經相當成熟。

   (三)、井干式結構

              這是一種不使用柱和梁的結構。井干式結構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疊疊,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構成壁架,再於兩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國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結構。這種結構耗費木材量大,建築的絕對尺度合開門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僅在林區還有使用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