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門樓話吳宅
日期:2016/12/15 1:23:19   編輯:古建築結構在蘇州古城人民路樂橋西南,有一條東西向的大石頭巷,該巷歷史悠久,人文積澱豐厚。宋代,該巷稱平權坊,為南宋六十古坊之一,范成大《吳郡志》有記,明代改稱平權巷,後稱大石頭巷。所謂“大石頭”,相傳系隕石。石上刻有“古墜星石”等文字。此石仍在原中級人民法院內。清代,處士李果在此建宅園,園內有菜圃、海廬、觀槿軒諸勝,園主有《菜圃記》自述。1957年,大石巷基建工地發現文物遺址,出土戰國時期黑皮灰陶罐,唐末錢幣、燈具、炊具、宋磚和韓瓶等文物502件,錢幣185枚。後門開在大石巷的南半國,俞樾曾在此居住,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揚子晚報》駐蘇記者站等單位也在此辦公,構成一道文化風景。
此外,巷內還有保存至今的兩座老宅。22號和24號秦宅為控制保護建築(標牌號147)。35、36和37號為吳宅,1936年,宅內磚雕門樓“四時讀書樂”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保護范圍擴大至整座吳宅。該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相傳,《浮生六記》作者沈復曾居此。現在的住宅,一部分歸吳姓,其余大部分散為民居,住有多戶人家。
吳宅前門朝北在大石巷,後門朝南通倉米巷,占地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90平方米,分三路六進。中路主軸線依次為大門、轎廳、大廳和樓廳,大廳和樓廳前各置磚雕門樓。第五進為平房五間,南院出兩廂;第六進為樓房五間,五、六進改為座北朝南,由後門出入。與眾不同,吳宅大門沒有門廳,於石庫門後築南向半亭,東西設廊,折南達轎廳。
大廳額“樹德堂”,硬山式,面闊三間11米,進深9米。明間砌踏步三級,做工精細。某構架前為一直香軒接船篷軒,中為四界扁作大梁,後拖兩界梁,整體制作規整,用料較大。樓廳面闊五間19.05米,進深9.5米。前廊鶴頸軒,左右出兩廂樓。中路兩側設備弄,與東西路兩側建築相連。大廳東側為南北對照楠木花廳,左右連以廂房,中為石板天井。花廳面闊三間15.7米,進深9米,圓作梁,回頂。其南廳前為船篷軒,後為五界回頂,貢式方作梁架,做工考究,現木構架保存較好,但裝修大部分散失。廳前後小庭院內原有湖石假山和花木,現已廢。
吳宅的經典,為保存至今的兩座磚雕門樓。門樓材質為清水磚,運用圓雕、镂雕、浮雕、線雕等多種手法,反映了清代吳地香山工匠高超的磚雕技藝精華。大廳前的磚雕門樓,屋頂為硬山式,寬3.35米,檐下有兩跳斗拱六紋鑲邊。兜肚滿雕回雲紋,中心線雕香薰。兩側垂花柱立雕靈芝,將板磚上各雕金蟾一只。下枋雕弧線紋壽桃,上枋和下枋各飾亂紋嵌花結掛落。如今,檐上屋脊頭已毀,下部保存較好。
樓廳前的“四時讀書樂”門樓,更為上乘之作。此前由於年久失修,磚雕門樓已外傾,結構松動,處於十分危險的狀態。2002年10月,文物部門耗資20余萬,聘請能工巧匠精心維修。為了保持原有風韻,專家在翻閱資料,仔細研究相關時期的雕刻手法,服飾特征,以及人物造型的基礎上,列出畫稿和模型,幾經修改加工才最後定稿。歷經三個多月,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制作”的“手術”後,“四時讀書樂”磚雕門樓終於修舊如舊,栩栩如生再現。可惜,美中還有不足。其一,門樓背後的條石門框上,殘留了文革時期書寫的對聯:“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革命化的豪言壯語,與門樓的主題格格不入。其二,吳姓宅主在門口上加裝了一扇金屬防盜門,此舉盡管處於安全考慮,但多少有點不倫不類。
“四時讀書樂”磚雕門樓,蔚為壯觀。門樓高5.91米,寬3.26米,深0.95米。屋頂為硬山式,側面山尖安磚細博風。門樓正中題額“麐翔鳳游”四字楷書。兩側兜肚雕琢,左以“柳汁染衣”為題,右以“杏花簪帽”為題。上下枋滿施雕镂,相映成趣。上枋以福、祿、壽三星為主,左右配以王母、鬼谷、麻姑、劉海、東方朔等神仙,以及猴、鹿、羊、蟾等動物,為傳統吉祥圖案;下枋突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宗旨。它以元代翁森的《四時讀書樂》詩為題,自東而西雕四組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構圖以園林為背景。四組圖畫分別為《春時讀書樂》中“綠滿窗前草不除”詩句;《夏時讀書樂》中“瑤琴一曲來熏風”詩句;《秋時讀書樂》中“起弄明月霜天高”詩句;《冬時讀書樂》中“數點梅花天地心”詩句。四幅畫面意境隨分,但布局合而為一,猶如山水人物畫長卷,且浸淫明板書木刻插圖的韻味。上枋兩端垂掛花籃柱頭,掛芽畫作獅子戲球。定盤枋上出一斗三升斗拱六座,墊拱板雕壽桃和團壽字。整座磚雕門樓窮極工麗,雕刻深度達七厘米左右。畫面采用傳統的散點透視法,布局嚴謹,人物生動,景物豐富,意境深遠,堪稱蘇州現存清代磚雕藝術代表作。
據了解,文物部門今後還將對吳宅中路的大廳、後樓廳動遷維修。如此,吳宅可以成為老宅成功改造的又一典型,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