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明代古橋重建望龍橋煥發新生

明代古橋重建望龍橋煥發新生

日期:2016/12/14 12:00:52      編輯:古代建築
    記者在通元鎮通北村看到,一條清澈的繞村小河流水潺潺,河邊綠樹郁郁蔥蔥,一座厚重的石橋橫跨兩岸,多名施工人員正在現場忙碌,有的把施工材料搬運進場,有的在修建圍堰,給這座古橋增添生生不息的脈動。

    重建望龍橋位於通元鎮通北村望龍橋自然村,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是海鹽縣僅存的三座木梁磚面古橋之一,重建望龍橋分布面積20平方米,為五孔四墩石橋,以武康石為橋柱,以木柱為梁,橋面為青磚疊鋪,兩側橋台用條石搭架、石間青磚鋪砌,橋中孔木梁的外側,刻有“重建望龍橋”五個大字。橋墩石上刻有多塊字堂,基本上是每根墩石都有一塊,字堂長方形,上飾荷葉、下飾蓮座。

    作為物質文化遺產,一座古橋就是一個地方的歷史。“這座古橋雖然年久失修,老早棄用了,但依然吸引了不少游覽者的目光,特別是一些騎行者和攝影愛好者,經常會過來游玩、采風。”有村民說。

    “重建望龍橋是海鹽縣在2008年開展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0年6月,重建望龍橋被列為海鹽縣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寓意美好、結構獨特的古橋自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後,多年來因受自然侵襲影響,目前橋體嚴重破損,存在坍塌的危險。為延續古橋生命,重建望龍橋維修工程正式啟動。”有關人員介紹。

    為全面地保存、延續該古橋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重建望龍橋維修工程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經過方案研究、評估、論證等多道程序,確定了保護性修繕方案。該工程從立項到驗收都由縣文物保護部門按照《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進行全過程監管,在完成維修工程的公開招投標、施工合同簽訂等前期各項准備工作後,施工人員正式進場維修。

    在維修過程中,施工人員首先在橋體周圍修建好圍堰,將河水抽干後檢查橋墩情況。橋堍將築引堍、浜岸,對松動橋堍進行加固;受自然侵蝕及不時的洪水漫浸,加上缺乏有效整修,砌體將換新;鑒於橋面木條受自然侵蝕嚴重,已腐爛不堪,也將用新木條更換,橋面條石將全部拆下重新整理後再按原樣安裝。

    “重建望龍橋維修工程工期預計為3個月,在接下來的維修施工過程中,我們將以確保文物安全為前提,嚴格工程質量管理,密切關注施工進程,再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該有關人員說。據悉,通元鎮現有文物古跡31處,此次重建望龍橋維修工程的實施,給通元鎮保護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經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