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黃山市徽州古建築的新“春天”

黃山市徽州古建築的新“春天”

日期:2016/12/14 12:07:13      編輯:古代建築
    黃山,古稱徽州,這個古老的地域,一向聞名遐迩。不僅因為它擁有黃山之奇,齊雲山之秀,新安江之美,還因為在這裡曾經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作為特有的人文現象,徽州古建築是特定自然與文化環境的產物。明清之際,大批“負笈出山,腳行天下”的富商大賈或文人名士博采眾長,將華夏建築精華匯聚徽州,構築起巧奪天工的建築,讓人歎為觀止,晚明時期便形成了“遙望而高牆白屋”的獨特村落景觀。

    徽州古建築是徽風皖韻的經典載體,黃山人一貫高度珍惜徽州古建這一珍貴的文化遺存。黃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對徽州古建築實施全面保護利用,是戰略延續,是深度創新,更是歷史擔當。” 
    守住“筋骨肉”—認真實施百村千幢工程

    為守住徽文化的“筋、骨、肉”,2009年,黃山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

    該工程用5年時間,投資60億元以上,對101個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進行生態修復、村莊整治、古建維修、業態打造等方面的保護利用。工程啟動以來,黃山市各區縣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掛帥,注重依法保護。制定《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古民居遷移保護利用暫行辦法》等7個規范性文件,為古民居保護提供法制支持;強化科技支撐,引進防火、防雷、防腐等“七防”技術及牆體保溫材料、隔音材料和污水循環處理等工藝;強化資金支撐,鼓勵社會和市場參與其中,現已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467幢,正在積極推進古村落的整體招商。

    搶救一批、升級一批、活化一批,通過實施“百村千幢”工程,徽州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初戰告捷。渚口、桃源、盧村、郭村等一批損壞比較嚴重的古民居從瀕臨“死亡”的邊緣上被搶救過來;西遞、宏村、屯溪老街等古建築的品質和外部環境大幅提升,呈坎、棠樾進入申報國家5A景區的行列;唐模、南屏、永豐等村注入新的活力,發展了中法合作、民俗客棧、攝影影視、特色酒吧、藝術創作、休閒度假等比較豐富的新業態。全市打造產業、事業方面新業態19類964處,找到了保護與利用融合點,新建了湖邊古村落、黎陽故邸、秀裡影視村、德懋堂等13處集中保護地,並打造出徽州文化與生態長廊、徽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文化產業基地,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優秀載體。

    傳承“精氣神”—大力推進古建保護利用工程

    黃山市委書記王福宏指出:“由‘百村千幢’工程到對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決不是簡單的工作拓展,它是150萬黃山人民對傳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為傳承徽文化的“精氣神”,2013年下半年以來,黃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百村千幢”工程進行橫向擴展、縱向延伸、提升效益,實施從徽州古民居到徽州古建築的系統保護工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