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板凳一場戲 古鎮戲台多群藝[圖]
日期:2016/12/15 22:32:55   編輯:古代建築一大早戲台前就圍坐了許多觀眾
夏團長在演出前與團員討論
化妝室內阿姨們在做最後的准備
古戲台
浦江鎮召稼樓古鎮自2010年5月開街以來,四方游客紛至沓來。而其中群眾喜聞樂見的“古鎮舞台周周演”更是場場火爆。
古鎮為充分發揮老街“古戲台”的作用,每周三、六上午各安排一支演出隊在召稼樓古戲台為游客作90分鐘左右的演出。節目有戲曲演唱、歌舞表演、說唱小品、拳操、故事演講、上海民間歌謠等等。其中除了不定期有市級文藝單位及兄弟區鎮文藝團隊前來,更多的是該鎮文體中心與社區中心的業余選手。
浦航小區多文藝古戲台上來演繹
東方網記者走進古鎮,充滿著明清文化韻味的建築錯落有致地排布於河岸兩邊。一艘搖曳在碧波中的小船“吱嘎吱嘎”將記者送到“古戲台”前。船停靠在岸邊,一下船你就可以從飄蕩的柳葉之間看到一個碩大的廣場,廣場中間正是古樸典雅的“古戲台”。今天的演員是鎮內浦航小區的居民,他們自發成立了一個演出團體――彩虹藝術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一位年過半百的阿姨深情演繹著《春天的故事》。台下的觀眾簇擁在戲台前邊的廣場上,在戲台對面的河道旁、柳樹下也圍坐著人,有的是前來古鎮游玩的游客,有的是鎮裡的老人,有的是帶著孩子出來散步的年輕父母。
“你今天怎麼穿這雙鞋?那天穿的那雙好看,看起來也高挑。”走進戲台後邊的化妝間,就聽到一陣笑聲。迎面走來的是一位穿著紅色旗袍,干練短發的中年婦女。“快一點,下個節目是《阿裡山的姑娘》,大家都做好准備!”古鎮負責人向東方網記者介紹:“這位就是我們今天演出團隊的團長夏雪珍女士。”
“親愛的觀眾們,你們說這位女士唱的《春天的故事》怎麼樣?覺得好就多鼓掌哦……下個節目是小品……”夏團長的串詞沒有專業的主持人那麼流利與專業,甚至在普通話中還夾雜著些許鄉音,但卻很有親和力,從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中就可以看出。
演藝道路不平坦群眾攜手渡難關
一個多小時的節目在一片掌聲中結束了,夏雪珍才得以抽出空來向東方網記者訴說起他們的故事。“我們這個團隊成立有兩年了,大家平均年齡50多歲,在鎮裡和社區之間屢次獲獎,。”今天前來表演的成員有20余人,各個阿姨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小品、越劇、舞蹈、獨唱一個不拉,小品幽默通俗、歌曲委婉動聽、舞蹈動作優美整齊、越劇選段字字到位。
夏雪珍說,劇團成立之初遇到很多困難,“剛剛組建時,團員們擅長的各有不同,有的擅長戲劇,有的擅長跳舞,而現在不管是什麼形式,大家都能露兩手。小品的劇本大家自己寫,舞蹈的動作、舞步也都是大家一起編排的。”“彩虹藝術團”從成立到現在,演出節目不斷推陳出新。如果平時沒有演出安排,大家就在小區活動室自娛自樂,每次演出結束後,大家還要一起討論,把不足的地方說出來,不好的節目刪掉,或重新構思。
除了表演服裝,劇團其他開銷都由成員自討腰包。夏雪珍說:“現在老百姓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欣賞能力也大大增強,我們自己組織起來,又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老有所樂嘛。所以我們不求得到演出報酬,雖然排練、演出都比較幸苦,但是聽到台下老百姓的鼓掌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我只希望自己能夠一直干下去,帶領更多的社區居民進入到這個團隊。”
一張板凳一場戲演員來看演員戲
“整個表演很好看!”人群中,一位老伯告訴東方網記者。老伯就居住在古鎮上,是一位積極參與群眾文藝的滬劇愛好者,每周兩次的演出都會來看。“上個星期我和我們鎮裡的一些朋友也在古戲台上表演了一次!其實你別看台下的人都是閒來看戲的,其實大家很多都是演員,有的擅長滬劇、有的擅長二胡、有的還會評彈……”東方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今天來看戲的很多觀眾曾在“古戲台”有過演出經歷。
召稼樓古鎮開展“古鎮舞台周周演”活動以來不斷受到百姓、游客的好評。前來游玩的諸小姐告訴東方網記者:“我是第一次來召稼樓,這樣的表演大家看得懂也喜歡看!老人們拿著小板凳來看戲,他們也成了古鎮裡一道風景。”
荷花牆、騎馬牆、青磚黛瓦充滿明清文化韻味的江南水鄉,再配上這麼一副別具一格的“板凳族”,真可謂是另有一番味道。“古戲台”承載的不僅是海派文化與上海之根,更是搭起了普通百姓喜聞樂的文化舞台。
記者手記:
群眾文藝是扎根於老板姓中的一門藝術形式。追根溯源,我們現在欣賞、喜愛的藝術門類很多是從這裡走出來的。一個小小的古鎮,一個小小的社區團隊,就可以迎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把文化藝術帶到千家萬戶,把整個城市的文化素質、文明程度帶動起來!這不是一台話劇、一部電影、一張唱片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