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當古建築遭遇城市發展該何去何從

當古建築遭遇城市發展該何去何從

日期:2016/12/14 11:56:17      編輯:古代建築

    人字形的屋頂,青磚灰瓦,木制門窗,牆角精美的浮雕……隨著轟然一聲巨響,這處有著近300年歷史的清代民宅的屋頂被挑落,市民及業內人士紛紛感到惋惜,勸阻施工隊暫緩拆遷,希望能夠保留下這處凌源市唯一的清代古民宅。當地文管部門實地考察後結合縣志等材料得出結論:沒有保存價值。(9月23日《遼寧晚報》)

    當地拆除這座清代古宅主要有兩個理由。

    一來是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的。“此前的工作和調查並未發現姜家的族譜,所以綜合了凌源最早的縣志《塔子溝紀略》以及其後的文獻得出了姜家大院並無保存價值的結論。”孫當地文保所長說。換句通俗的講,就是這不是名人故居或者沒有名人住過。

    顯然,這個理由站不住腳。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建築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蘊含信息量很大,從構造可以看出當時的階級特點,從藝術特點等可以推測當時的建造水平,不得不珍惜。對於我國發展現代建築不僅僅有借鑒意義,更是中國特色建築之路的營養來源,中國古建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的載體。拆一座,少一座。現在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築不正式少了文化傳承,斷了文脈,千萬不要給自己的文化自掘墳墓。

    第二個理由就是這座古建築影響了交通。對於拆除姜家大院的用途,凌源市政府給出了這樣的答復:為毗鄰的實驗小學開辟新的大門,目前學校大門在主干道,學生放學有安全隱患。記者也實地測試了孩子下學時該路段的交通情況,確實場面有些混亂。這個理由還有一定的合理性。除了從城市規劃之初,就做了保護古建築與城市發展並重的規劃外,許多城市都遇到了此問題。一面是高速的城市發展,一面是不得不保護的古建築,我們該何去何從。

    不得不提,我們很多人都有思想誤區,存在著把“建築”當“文物”來對待的認識誤區。雖然保護了一批古建築、古宅,卻往往因為沒有考慮使用問題,陷入了“維修-空置-衰敗-再維修”的怪圈,專家們將這種沒有兼顧利用的保護方式稱為“凍結式保護”。“凍結式保護”所帶來的危害就是占用大量公共用地,對發展是一種掣肘,當古建築“孑然一身”靜靜地躺在鬧市之中,不得不說也是一種悲哀。

    國外有著成功的經驗,奧地利保護茨堡老城,就是先整體保持外觀,並不是每一座都有突出的藝術成就,但整體上構成了一個城鎮的面貌。城市任何改變及發展都不要損害這些建築,新建築借助建築藝術質量,融入城市建築群中。為此政府制定了多個老城保護的法律法規,例如《地方景觀法》,該州許多古城都有專門的景觀保護專家和景觀保護委員會。

    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規劃,出現了發展與古建築的撞車?首先,要把保護古建築的原貌及整體保護作為發展“高壓線”,絕不碰觸。在此基礎上,盡量在古建築周圍不規劃學校、醫院等,要是存在,及時的劃歸新地址。最重要的就是采取開發式保護,讓古建築重新活起來,做適度合理科學的開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