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靖港古鎮
日期:2016/12/16 18:01:50   編輯:古代建築啟程定在寒假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午後,出城一路向北,車行約一小時便到了古鎮東頭入口,青春靓麗的胡主任早已出迎江堤之上,候在寒風之中。熱烈的握手,深情的寒暄之後,胡主任駕車引路,左拐右轉,避開不能通車的古街,徑直來到蘆江苑後門。這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門上楹聯曰:無慮一身輕,小住為佳,高枕半江明月;有緣千裡聚,大杯須盡,放歌三疊陽關。見面聯語直接點破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和心境,看來小鎮不可小觑,古鎮自有底蘊。
翌日早起,天公不作美,陰風摔冷雨,時斷時續。鎮上安排的導游小侯姑娘帶我們上街吃過可口的包點和手工面,便開始游覽。據侯導介紹,靖港名於唐,“托塔天王”李靖曾在此駐軍;靖港興於水,扼沩湘交匯口岸,乃水陸要沖;靖港盛於商,昔日街市繁華,烏篷船雲集。古鎮街名通俗而又富含深意,保安街、保健街、半邊街、保糧街依次沿蘆江北岸蜿蜒向西,全長約三華裡,明清風格的老房、古廟、深巷、石橋保存完好。
我們撐著傘,踏著鋪滿街面的麻石西行,沿途燈籠高掛,酒旗斜挑。居民們大都坐在當街的門面裡烤火聊天,或悠閒地飲酒品茗,偶爾也能看見一兩桌麻將,桌上多是些老人和抱著孩子的村姑。每當有游客駐足,他們才起身兜售店裡陳列的土特產或其他商品,而且多為一口價。小侯姑娘領我們先後參觀了革命母親陶承故居、恐龍與遠古生物化石館、靖港民俗博物館、八元堂、毛主席手跡展覽館、省委舊址陳列館及靖港族譜文化陳列館、文革時期物品陳列館、宏泰坊青樓文化表演藝術館。這些景點既有紅色文化,也有時下應景之作,但最能代表古鎮古街特色的莫過於八元堂和宏泰坊。睹物聽講,難免發思古之悠情。
八元堂又名寧鄉會館。1861年,寧鄉八埠在靖港保健街上建造了會館,作為寧鄉船塢工作人員駐扎辦公場所,大致相當於現今眾多的各級辦事處。八元堂為木質結構、灰瓦青磚,雕梁畫棟、美輪美奂,堂前屋後掛刻多副昔日寧鄉游子抒發志趣、表達鄉思的對聯。據說當年建會館時,寧鄉人擔心靖港人不同意,便宣稱修廟以暗渡陳倉,還在牆磚上燒刻“寧邑楊泗廟”字樣。寧鄉人無疑是精明的,但他們也許忽視了古鎮人的氣度,一方純樸的水土,一個開放的埠頭,靖港人早已深谙海納百川的道理。寧鄉會館不僅順利開建,而且能正常運行近百年,直至今日仍保存完好,不就是有力的佐證嗎?穿過會館廳堂,後院是個古戲樓。
我們一行人剛進得戲樓天井,音樂驟起,身著古裝的女子登台獻唱。唱的是地方戲,我和我的同事幾乎都沒聽懂,大家轉而觀樓景覓陳跡,但古裝女子們輪番唱了一曲又一曲。我細細地品讀著樓柱上的幾副對聯,不知不覺偌大的戲樓裡只剩下我一位參觀者了,但台上的唱腔依舊,看來不待人去樓空,歌聲是不會停歇的……坐在飛速回程的車上,我一邊翻著獲贈的古鎮詩選注,一邊回味這深邃、歡快與盛情的靖港之行,滿腦子都是古鎮的老街深巷,還有熱情周到的東道主,悠閒自在的居民。心裡思忖著:也許只有同時走近樸實無華的靖港人,才有可能去理解這座長沙惟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全部底蘊,才稱得上真正走進了53萬望城人民引以自豪的靖港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