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鎮 頭枕黃河的濤聲入夢
日期:2016/12/15 23:03:22   編輯:古代建築
碛口
碛口是一個還不被很多人熟知的名字,作為一座沉默已久的古鎮,它的2005年可以說是喜憂參半,這一年,碛口被確定為我國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同年,它還獲得了一個級別更高卻不容樂觀的稱號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將碛口公布為世界百大瀕危文化遺址。
碛口古鎮位於晉陝大峽谷中段,呂梁山西麓,山西省臨縣境內,黃河與湫水河交匯處。黃河在這裡陡然變窄,形成一段布滿暗礁的河道,大量的商船在這裡要靠岸轉運貨物,造就了碛口這個重要的晉商碼頭。古鎮背靠臥虎山,面臨黃河和湫水河,水陸交通便利,從清代乾隆朝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的二百多年是碛口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碛口被稱為晉陝大峽谷黃河沿岸的第一鎮,也稱晉西第一鎮。在黃河水運走向衰落之後,碛口基本上處於一種封閉、貧困的狀態。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碛口才引起吳冠中等藝術家的注意,被重新“發現”。
說起古鎮,人們會自然地想起周莊、同裡、烏鎮,似乎古鎮只存在於江南水鄉,其實,在北方內陸的黃土高坡上,也完整地保存著碛口這樣風貌完整、文化內涵豐富的古鎮。
(張樹元老人)
晉商的興盛造就了碛口,晉商衰落後的貧困與封閉保存了碛口。今天的碛口古鎮是一處密度很大的古建築群,全鎮現在還有四百多座大小院落都是原來的商行或店鋪。建築群沿著黃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條長街貫穿全鎮,分為西市街、中市街、東市街三段。西市街緊鄰黃河碼頭,密集著大批的貨棧,中市街是碛口鎮重要的商業區,東市街是碛口東去的旱路的起點,多騾馬駱駝店和零售業,也是密集的居民區。黑龍廟高踞於古鎮的直角拐彎處,是全鎮的標志性建築。與長街形成網絡的十幾條小巷連通各家貨棧、商號,四通八達的街巷反映了碛口歷史上商業貿易的繁榮。長長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鎮上成片的古建築給人一種回歸歷史的感覺。
當地人的院落
碛口景點介紹:碛口是清代及民國初年聯系華北與西北地區經濟往來的重要商埠渡口,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稱,曾經繁榮一時,五裡長街和碛口鎮、西灣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七處保存相對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群。碛口及其周邊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如黃河大同碛、麒麟灘、古商道、陳家垣黃土高原景觀、馮家會土林、黃河浮雕畫廊等。
性質所屬:民居人文歷史民俗攝影風景徒步
碛口出游地圖
碛口旅游地圖
碛口當地交通碛口位於山西省呂梁地區臨縣,隔黃河與陝西吳堡縣相望。碛口距太原市230公裡,距離石市48公裡,距臨縣縣城50公裡。
游客可從太原及臨縣兩個方面前往碛口。
太原——碛口
碛口鎮每天有一輛中巴發往太原,當日往返,早05:30由碛口發車,12:00由太原市客運西站返回,全程約6個小時,票價69元/人,包含保險費。全程走汾離高速到離石,到了離石轉大武—三交—碛口,原因是離石直達碛口的棗林溝在修路,趕2008年8月份完工。
游客也可以從太原先前往離石市,在西客站下車,再換乘中巴或面包車到碛口。太原前往離石市的客車在下午16:00以前全天均有,半個小時一班,兩個半小時到,太原到離石大概190多公裡。全程票價51元。離石西客站每天有多趟開往碛口的中巴和面的,原來需要一個小時,現在約兩個半小時,因為三交到碛口段正在修路今年8月份完工。離石直達碛口是42公裡,離石-三交-碛口是70公裡。
臨縣——碛口
碛口與臨縣縣城之間每日有多趟中巴和面的往返。臨縣到碛口的車每天從上午9.00開始到下午4.30都有車。碛口返回臨縣縣城的車,每天早上5.30開始每小時一趟。
碛口周邊交通
西灣村距碛口2華裡,李家山距碛口6華裡,徒步即可前往。馮家會土林距碛口約6公裡,游客可徒步由碛口沿湫水西岸經西灣村、侯台鎮前往,也可以包車由湫水東岸前往。
北京——碛口交通參考
乘坐班車方式
在北京麗澤橋長途客運站乘坐北京--太原的大巴車,170元/人,每15~30分鐘一班車,5個多小時到達太原火車站附近的長途客運總站,在火車站乘806路公交車,票價1元/人,或乘出租車去太原西客運站,乘坐太原--碛口的班車
自駕車方式
在北京六裡橋上京石高速公路,在石家莊轉上去太原方向的石舊高速公路,到達太原後向西,走太原晉祠公路,太汾高速公路或307國道,經過清徐、文水、汾陽到離石,在離石市西郊圪瘩上村路口北走去三交、碛口方向的省道(全程46公裡),沿著秋水河,路過錦源煤礦,到達碛口。
碛口當地住宿
(夜宿李家山)
碛口住宿較為方便,均為中低檔旅捨,沒有豪華賓館。
推薦住宿
山西碛口客棧
地址:山西省臨縣碛口(黃河邊上)
價格:窯洞房30-40元/人;標准間188元/間豪華房218-488元/間
推薦理由:是碛口古鎮上最早的一家客棧,就在黃河邊,客棧距黃河僅僅一條道路之隔。由原四合堂改建的碛口客棧賓館,碛口客棧裡外倆進院,上下兩層,古鎮所有的房子都是用大塊的石頭砌壘而成,碛口客棧建築很有山西民居的特色。
碛口當地飲食、特色小吃
碛口的小吃有著濃郁的鄉土風味,是古鎮的一道獨特風景。有秧歌為證:“碛口有些好吃法,哨子碗脫刀刀劃,紅印印餅子撒芝麻,牛蹄蹄馍馍熱油茶”。
哨子碗脫由荞面精制而成,輔之以辣油、芝麻醬、老陳醋為佐料,另加一勺哨子(方言,由海帶、粉條、黑豆等調制而成的小菜),吃起來粘而不綿、厚香適口。
紅印印餅子以白面為主料,加少許油、鹽,表層撒芝麻,蓋有紅印,象征吉祥。味噴香。
黃河鲶魚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灰黑色,無鱗。頭扁口大,有須兩對。肉味美,為一優良的食用魚類。鳔滋補,可入藥。
碛口行程規劃
李家山村(著名畫家吳冠中一生三大發現之一)——徒步麒麟灘(天然浴場)——觀大同碛巨浪,聽黃河濤聲(橫跨黃河到對岸陝西省境內,往返用木船)——游古鎮、黑龍廟——-西灣(歷史文化名村)——寨子山(毛主席東渡黃河路居處)——秦晉黃河大峽谷碛口段——孫家溝村(世外桃源)——小塔則村(高原瓷莊)——白家山村(棗林人家)——義居寺(元代官寺)
碛口游玩,安排2~4天即可。
西灣村在碛口鎮東1公裡,徒步去看巨商宅第;
李家山在碛口鎮的秋水河西邊,從山路到李家山,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碛口古鎮V字形的全貌,而二碛的濤聲更為真切,但走到“響水圪垛”時,僅僅是一步之遙,濤聲頓消,是何原理呢,現在還說不清楚。李家山被著名畫家吳冠中稱為“漢墓”,他說:從外部看象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子,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後來,他將李家山與武陵源、黃土高原並列為他一生的三大發現。
馮家會土林在碛口鎮東北面6公裡,游客可徒步由碛口沿湫水北岸經西灣村、侯台鎮前往,也可以包車/乘摩托車前往,到馮家會再向當地人打聽土林的位置。
大同碛在碛口鎮的黃河對岸,在渡口擺渡到對岸(陝西吳堡),木制機動船來回20元/人,可以步行去看大同碛。包船大同碛漂流,很貴。
碛口古鎮自由出入,黑龍廟不要門票。
從碛口擺渡過黃河,來回20元/人,可以步行去看大同碛。
在這樣的古鎮上,聽著黃河的濤聲、躺在土炕上、聽著晨鳴的雞叫,適合閒散的、靜靜地品味,感受遠離都市塵囂的寂靜和美。
碛口其他信息
旅游季節:碛口古鎮一年四季均適合前往,尤以紅棗成熟的秋季為佳,每年九月中旬旅游啟動儀式及紅棗節期間,有臨縣傘頭秧歌、社戲、道情等多項民間文藝及纖夫拉纖等民俗表演。碛口鎮農村信用社北巷的盲藝人張樹元可為游客表演臨縣三弦書《說唱碛口》,價格10元。
當地特產:碛口特產紅棗,旅游紀念品為黃河石。
碛口民間藝術
傘頭秧歌:傘頭秧歌是臨縣廣泛流傳的集音樂(打擊樂、吹奏樂和絲弦樂)、舞蹈、武術、戲曲、民歌、二人台等為一體的群眾性文娛活動。據傳,其起源於北宋“賽社”活動,興盛於清代,到民國初年已相當普及,因傘頭是秧歌隊的領頭,故稱傘頭秧歌。
道情小戲:道情起源於道教說唱音樂,古代道歌發展而成。臨縣道情初為坐地清唱,清代搬上舞台,後廣泛流傳於陝北、內蒙等地,道情有十多種調:七字調、十字調、跌落金錢、一枝梅、高調、滾白等。表演形式保留著說唱時期的痕跡。樂器以呼胡為主,配以管子、三弦、漁鼓、簡板等。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鼓、鑼、镲、铙钹等。傳統劇目有《相子傳》、《杭州賣藥》、《盤道》、《高老莊》等。
民歌:碛口繁榮時期,有一名妓,姓馮名彩雲,紅顏薄命,二十七歲即忘。後有民間藝人將她的生平遭遇編成小曲《馮彩雲》
碛口歲時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進入農歷臘月後,人們就開始籌備“過年”,蒸年糕,擀豆面,沽酒買肉,置辦年貨,添置新衣。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家家戶戶翻箱搗櫃大洗涮,大掃除,夜晚鄉民用饴祭灶神,祈禱“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臘月三十日為除夕,是日,鄉民們擔水、掃院、貼對聯、掛燈籠,壘“塔火”,上墳送年食,傍晚舉家團聚吃年夜飯,給孩子“壓歲錢”,燃燭放炮,燈火徹夜通明,老年人通夜不眠,謂之“守歲”。正月初一謂之“大年”,家家起四更,穿新衣,放開門炮。早晨吃“寬心豆面”,中午吃餃子,小輩給長輩行禮拜年,長輩給“歲數錢”。大年為一年之首,忌口舌,忌說不吉利的話,鄰裡見面,互道“恭喜發財”。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民間最為熱鬧的節日。是日,碛口周邊村落的秧歌隊與群眾皆趕到鎮上,載歌載舞,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夜晚還有舞龍燈,掛彩燈,放焰火,鬧燈會。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在這一天達到高潮。
添倉節:農歷正月二十日,古稱“小添倉”。正月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此節日主要為祈願糧滿倉,面滿缸,五谷豐登。
春龍節: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龍抬頭”。當天,男剃頭,女剪發。
上巳節:農歷三月三日。當天清晨采得艾芽可入藥,亦可供針灸用。
清明節:清明之日為清明節。家家上墳祭祖。興食米面糊煎,為兒童捏面“燕燕”、“蛇蛇”,用麻線夾棗串起,作為零食,並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另立門戶的子女,送父母大面燕,俗稱“送老燕”,意在報答養育之恩。
浴佛節:農歷四月初八日。舊時,縣內諸寺院舉行香火會以香湯浴佛。是日,風味小吃涼粉、碗脫最為暢銷。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吃軟米粽子。
天贶節:農歷六月初六。(贶,賜予之意)。合家吃一頓新麥子面,既嘗新,又謝天助豐收。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又稱“鬼節”。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的節日。屆時,家家上墳燒紙,戶戶蒸面人。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家家戶戶燒月餅饋贈親友,出門在外者也要趕回過團圓節,全家人團聚吃菜肴果品,夜晚設案於庭院,擺放月餅、瓜果,俗稱“玩月”。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日。親朋好友聚會飲酒登高。多食軟米糕。
冬至:稱“冬”,亦稱“過冬”。是日,家家上墳祭祖,焚紙衣服,稱為“送寒衣”。人們多遲睡,熬煮食物吃,稱“熬冬”。
嘉慶節:農歷臘月初八日,俗稱“臘八”。佛教稱為釋迦牟尼成道日。是日,家家戶戶食“臘八粥”,俗稱“軟米粥”,並以粥供佛,以驅邪惡,討吉祥,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