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驚現“避水獸” 村委主動上交文物部門
日期:2016/12/14 11:59:20   編輯:古代建築淄河店村委聯合街道及時與文物部門取得聯系,主動上交文物
臨淄區齊陵街道淄河店村村民發現兩塊石雕,據專家初步考證,石雕為明代時期的“避水獸”
近日,臨淄區齊陵街道淄河店村村民發現兩塊石雕,據專家初步考證,石雕為明代時期的“避水獸”,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避水獸又稱蚣蝮,相傳是龍的兒子,具有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的能力。避水獸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有點獅子相,頭頂有犄角。在臨淄區淄河店村發現的避水獸古樸厚重,因為長時間受河水沖刷,臉部及身體的鱗片已經不見,長相圓潤。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院院長馬國慶,我們相關的石刻(藏品)很多,但是跟水有關系的、這種形狀的,到目前為止還有沒,填補了我們文物收藏和文物展覽的空白,豐富了我們的文物館藏,有很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淄河店村正在進行舊村改造,為更好地保護村內的一條石頭街,村裡就派人把街內的石頭挖出來,沒想到發現了這兩件“避水獸”。淄河店村委聯合街道及時與文物部門取得了聯系,主動上交了文物。臨淄區齊陵街道淄河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清林,我們怕有人把它盜走,就把它挖掘出來以後,放了村裡看起來。我們街裡有可能還有,類似這樣的古物。我們為了保護、傳承,讓文物不受損害,及時發現,及時和文物管理部門取得聯系,把它好好的保存起來。
文物部門介紹,他們會將這兩件“避水獸”進行保護修復,爭取盡早展出,供市民參觀。同時提醒,文物具有很強的不可再生性,一旦毀壞,損失巨大,希望市民發現文物後能主動上交,傳遞正能量。
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院院長馬國慶介紹說,這兩件文物以及相關的附屬文物對我們研究當地的歷史、民俗、人文、水文,研究這些東西都很有價值和參考意義。我們正在建設博物院,這些文物將在我們石刻廳裡落戶。我們會認真研究好、定位好、保護好,也非常感謝當地村居、當地政府對保護文物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