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日期:2016/12/14 11:54:48      編輯:古代建築

    明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其妻妾——孝端顯皇後、孝靖太後的合葬陵。十三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陵園內全部仿造皇宮建造,到明朝滅亡時,整個陵區的總面積已超過一百二十平方公裡,這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積還要大。

    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下面是定陵挖掘罕知的細節:

    (1)最早確定發掘的並不是定陵,而是明永樂皇帝的長陵。1955年10月,由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等人,聯名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陵墓長陵,很快就獲得周總理的批准,盡管當時它受到了鄭振铎和副所長夏鼐等考古專家們的理性反對。

    (2)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等人提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經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回“原則上同意”。

    (3)吳晗是研究明史的研究開創性人物,原本上書要求發掘朱棣長陵的,但覺得規模太大難度太高決定先挖個小點的攢經驗,就選了定陵,結果運氣不錯用了一年時間就找到金剛牆,順勢打開了地宮。

    (4)發掘帝王陵墓的計劃一開始就遭到考古學界人士的反對。無奈反對者人微言輕,難以阻止郭沫若等人。

    (5)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後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發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布,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艷羨的目光和贊歎之聲。

    (6)由於沒有保護技術和足夠意識,眼睜睜的看著很多價值連城的陪葬品遇見空氣之後迅速崩壞了,除了皇帝的金冠等一部分金銀玉文物,其余大部分有機質文物都損毀嚴重。

    (7)據記載,洞口打開的一剎那,整個墓室金碧輝煌,各種字畫、織錦色彩絢麗,陪葬的珠寶閃閃發光。所有人都看傻了,但是美不過二十分鐘……氧化的太徹底。 

    (8)定陵發掘的一個收獲,是發現了明代皇帝在棺材裡並不是仰臥平躺的,而是身體側臥,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斗七星”葬式,這是之前沒人知道的。

    (9)萬歷模型制作按照封建地主形象進行了藝術加工:頭戴瓜皮金絲小帽,橫眉怒目,鷹鉤鼻子下掛著一張血盆大口,擺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勢。左腿長,右腿短,身體極不平衡地站立著,手握皮鞭,側身站立。 

    (10)兩個皇後的模型,則是穿紅著綠,塗脂抹粉,頭戴鮮花首飾,妖冶而凶殘,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

    (11)出土的織錦匹料因為保護失當,沈從文看不下去,說:“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如此輕率地對待,還做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是有意欺騙!”

    (12)在得知發掘的惡果後,周總理批示,以後帝王陵墓全都不許主動發掘,除非是搶救性質。

    (13)定陵挖掘隊長趙其昌反思:“定陵當時我是贊成挖的,但就是因為我經歷的一切,現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