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1:18   編輯:古代建築城址 雍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方向北偏西 14°。東西長3300米(南垣),南北長3200米(西垣),總面積約10平方公裡。暴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城牆,現高1~7。9米,寬約3~8。8米。北垣有近方形夯土台基 1座,邊長約60米,厚1~2。5米,可能是北垣上具有防御性質的一個高台建築或門址。西垣中段發現城門一處,寬約10米。東、南城牆瀕臨紙坊河、雍水,以河為城壕。西垣外有人工開掘的寬12。6~25米、深5。20米的城壕。
宮寢 城內的姚家崗、馬家莊、鐵溝 3地發現大型密集的宮殿遺址,與 《史記》 所載的雍高寢、雍太寢、雍受寢相近。
馬家莊宮殿區在城中部偏南,共發現建築群遺址 4處。1號建築群占地約7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四周有圍牆。北部居中為祖廟,左側為昭廟,右側為穆廟。祖廟之北有一座亭台式建築,南邊是大門。中心空地即為“中庭”。發掘各類祭祀坑 181座,有人坑、牛坑、羊坑和車坑,有的車輛上還嵌鑲有黃金飾件。1號建築群的總體部署,與史籍所載諸侯宗廟布局大體相同,當是秦公祭享祖先的宗廟。3 號建築群在 1號建築西約500米處,面積為21849平方米。該建築布局規整,四周有圍牆。南北全長 326。5米,北端寬86米,南端寬59。5米。由南至北可分為5座院落、5個門庭。據記載推測,這一遺址當是寢宮所在。這幾座建築,時代均屬春秋中晚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組成規模較大的宗廟宮殿區,可能是“雍高寢”之所在。
姚家崗宮殿區在城內中部偏西。發現一座宮殿遺址。東部已被破壞。宮殿的西北發現凌陰遺址。凌陰挖築於一夯土台基中部,呈仰斗形。頂部東西長10米,南北寬11。4米。四壁呈斜坡狀,底部東西長6。4米,南北寬7。35米,鋪設砂質片巖一層。四周設回廊。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與白起河相連。姚家崗宮殿區可能是“雍太寢”所在地。
鐵溝宮殿區在雍城北部,面積約 40000平方米。斷崖上暴露高約 1。4米的夯土台基,出土戰國早中期鹿紋、“奔獸逐雁”紋瓦當。據遺址年代推測,可能是秦的雍受寢。朝寢的北部,有“市”的遺址。“市”呈長方形,築牆於四周,每面開一門,南北寬 160米,東西長 180米,中為空地。城西南16公裡出土“蕲年宮當”;城南郊出土棫陽宮、年宮瓦當;附近均發現有夯土建築基址。推斷當為秦漢時期蕲年宮和棫陽宮之所在。
陵墓 秦公陵在城西南8公裡處。陵區東西長7公裡,南北寬 3公裡。西、南、北側均有寬2~7米、深2~6米的隍壕。陵區內已探出44座大墓。平面作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圓坑 6種,組成13座陵園。隍壕可劃分為 3種類型:①雙隍型。以雙馬蹄形內隍圍繞中字形主墓,再以中隍環圍主墓、附葬墓及車馬坑。②單隍型。主墓兩側無內隍,僅以中隍環圍主墓和車馬坑。③組合型。幾座陵園共用中隍或陵中套陵。經發掘的秦公 1號大墓平面呈中字形,重棺重椁,墓內填泥積炭,填土中有男女殉奴。平民墓葬區在城南郊。
遺物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建築遺址周圍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和磚。姚家崗宮殿區發現 3窖64件銅質建築構件,構件分為曲尺形、楔形、方筒形、片狀、小拐頭等10個類型。高王寺發現窖藏 1處,出戰國銅鼎、鑲嵌射宴壺、銅敦、蓋豆等共12件。戰國墓葬隨葬的銅器多為明器。陶器種類也有新變化,出現了囷、繭形壺、鍪等。
1978年鳳翔縣成立雍城文物管理所,樹立保護標志,建立資料檔案,負責遺址的日常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