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神木縣王蒼塔村

神木縣王蒼塔村

日期:2016/12/14 12:08:51      編輯:古代建築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神木縣第一批美麗鄉村試點村之一的沙峁鎮王蒼塔村,只見整潔的村內干道、高聳的路燈、古樸典雅的文化牆、古香古色的建築,在紅彤彤的棗樹點綴下,猶如一幅絢麗多姿的鄉村畫卷。

    舊巷古宅重新煥發生機

    王蒼塔村位於神木縣中南部,是沙峁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0多公裡,常住人口300多人。村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保留了許多明清建築,曾被譽為“旱碼頭”。

    走進村莊,用仿古磚硬化過的村莊巷道跟隨著古老的石牆延伸,許多殘垣斷壁被雕刻過的石頭原汁原味地補齊,太陽能熱水器一字排開在房頂,路燈點綴在了主干道與巷道之間,寧靜而美麗。“這都得益於縣上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實施‘綠化、美化、亮化、硬化、文化’五化工程,經過科學規劃建設,整治環境,硬化巷道,拆牆綠化,壘牆改廁,建設文化牆,徹底改善了村裡的髒亂差。”王蒼塔村支部書記王雞明說。

    今年,在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推動下,王蒼塔村投入46萬元維修了村內活動室,投入16萬元全面硬化了巷道,投入9萬多元維修了村主干道兩旁圍牆,修建了600多平方米文化廣場,投入25萬元整治了退水渠道和修建景觀橋,投入3萬元綠化。全村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45套,安裝太陽能路燈42盞。村裡形成了協調美觀的“路”、“水”、“橋”整體景觀,讓舊巷古宅重新煥發出生機,小橋流水的美景撲面而來。

    產業讓農民實現增收夢

    王蒼塔村農業自然條件較差,生產基礎薄弱。全村有耕地2260畝,其中山地1610畝、川道地600畝。村裡從立地條件和市場考量,科學分類種植。退耕還林山地和農業條件較好的川道耕地全部種植紅棗樹,全村紅棗種植面積達到了1300多畝。零星種植有玉米、綠豆、谷子、黑豆、糜子、土豆等。

    “天年好的話,全村能產紅棗30多萬斤,村民可收入60多萬元。”村主任王拖兒說。

    但是,王蒼塔村的經濟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首先是留守在村裡的農民年齡大多都在45歲以上,有300多人,且勞動力閒置。其次是由於市場因素,紅棗滯銷現象時有發生。

    為了打破瓶頸制約,增加村民收入,村裡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引進了2戶金屬鎂企業,發展起了紅棗加工廠2個和養殖場2個。

    “金屬鎂廠消化了村裡勞力100多個,剩下的勞力搞養殖和紅棗加工,現在人人都有活兒干,家家收入都增加了。”王拖兒說,未來,鎮上將努力扶持特色規模種養業發展,合理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讓王蒼塔村農民在去年人均純收入8400元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