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遺址考古進展順利 東關街已有“千余歲”(圖)
日期:2016/12/15 15:08:46   編輯:古代建築
在市考古人員的細心發掘下,連日來,東門遺址考古進展順利,主門道、主城牆結構已逐漸清晰。昨天 ,五代、北宋、南宋時期部分主門道以及第四條明清排水溝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明顯的疊壓關系充分證明,東城自唐朝修建以來一直在沿用,直通城門的東關街已有千余年歷史。
在東門遺址西首,一條北宋時期的主門道鋪著整齊的青磚,經過考古人員清理,一塊北宋門砧石靜靜地露出“大半張臉”,石上用於安裝城門的樞孔向人們悄悄述說著滄桑歲月。目前,在已發現的北宋包牆磚、南宋包牆磚中,發現了以“甲”、“乙”開頭的銘文磚,這些銘文磚是否用於建城時排列記號,或是還有其他的具體用途,考古人員表示還要等待進一步研究。
在昨天的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刻有“句容”銘文的青磚,考古人員介紹說,在此前東門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曾出土刻有“武鋒軍”、“鎮江中軍”等銘文的番號磚,由此推測,揚州城在南宋時期由於戰事吃緊,在緊急加固城門過程中曾征調揚州附近的土木資源,“句容磚”或是在句容燒制,或是從句容調用。
經考古人員測量,五代時期東門的主門道寬6米左右,北宋主門道寬5米左右,南宋主門道寬4.1米。對於東門城牆究竟有多厚這一市民廣為關注的問題,考古人員表示,等待月底考古發掘基本結束時將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