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福建發現明朝烽火台 為迄今發現最大最完整(圖)

福建發現明朝烽火台 為迄今發現最大最完整(圖)

日期:2016/12/15 15:10:26      編輯:古代建築

 

烽火台三面環海,俯瞰萬安古城

 

近觀烽火台

 

    五百多年過去了,而這座烽火台依然像一個手持長矛、披掛甲胄的衛士,威嚴矗立在山頂,守護著身後的古城……這就是福清市文體局文物普查時,在東瀚鎮萬安村發現的一座明代烽火台。

     70歲高齡的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員王振镛現場考察後說,這是我省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烽火台。    

    昨日,福清文體局文物普查負責人毛胤雲向記者講述了偶然發現這座烽火台的過程。

    考察古塔時,偶然發現對面山頂的“碉堡”

    “發現這座明代烽火台非常偶然,當時我們正在海邊漁村考察萬安古塔。”毛胤雲告訴記者,當時他爬到萬安古塔最頂樓時,發現對面山頂有個石頭壘起的“碉堡”,從遠處看,這些石頭挺光亮的,好像剛堆上去不久。    

    誰會在這麼高的山頂堆“碉堡”呢?帶著這個問題,敏感的毛胤雲就向當地村民打聽詳情。村民們告訴他,這座“碉堡”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村裡最年長的村民都無法說出它的來歷。    

    聽了介紹,毛胤雲覺得這堆石頭“大有來頭”,於是雇了一個放牛的老農,沿著崎岖的山路往山頂爬……宅山海拔150米左右,北面靠山,東西南三面環海,在山頂上瞭望視角極佳。    

    “到了山頂,我被眼前這個古老建築驚呆了,這是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烽火台!”毛胤雲說。福清史料曾記載,明代,福清屢遭從海面來的倭寇襲擊,當年為了抗擊倭寇,按“五裡一墩、十裡一城”在沿海建造海防工事。史料稱在福清海岸沿線共建造27座大小不一的烽火台。

    此前發現3座明代烽火台,都不如東瀚這座

    福清文體局在以前的幾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僅在江陰鎮下石村發現一座明代烽火台。在第三次普查中,陸續發現沙埔錦城村煙墩兜自然村、西山村以及新厝鎮雙嶼村過橋山等另外3座明代烽火台,但規模和保存都不如東瀚鎮萬安村這座烽火台。    

    宅山頂上的這座烽火台為覆斗形結構,用塊石壘築而成,頂部呈長方形造型,烽火台的煙墩高為5米,底座各邊長約12米,頂部開口各邊長約8米。頂部用於點火的灶坑長2.3米,寬0.65米,深0.5米。烽火台的煙墩只有東西側石塊塌陷一小部分,其他主體包括旁邊的灶坑都保存完好,就連依附煙墩旁的營房和草料房還留有部分牆體。    

    “就在這個烽火台上,當年肯定有3至5人在這裡長年值守,一旦發現海面上有不明船只進入,白天燃放狼煙,夜晚點火或鳴炮示警。”毛胤雲說。為了得到權威印證,毛胤雲專程

    請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員王振镛,一起對這座烽火台進行詳細考察。“這座烽火台的發現對研究明代海防工事、福建抗倭史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王振镛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