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鎮遭遇沖突 歷史碎片不是古鎮偏旁部首
日期:2016/12/16 18:36:26   編輯:古代建築中國的古鎮文化正處於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之中,尊重歷史才是保護古鎮文化的解決之道
中國古鎮從來沒有像今天得到足夠的重視,挖掘古鎮歷史,在歷史的碎片中尋找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古鎮中遺留下來的歷史碎片是歷史的見證,是歷史的鮮活實物,她屬於古鎮文化核心價值,古鎮因為她的存在而有價值,是重古鎮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然而我們從全國古鎮保護與開發中發現,歷史碎片這些歷史的文化符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充其量成為古鎮開發的點綴,倒是滿街的假古董,酒吧酒樓茶館等娛樂場所,成為古鎮的主角。
時尚破壞歷史風韻
古舊色調與蜀漢風格的建築群遍布成都大街小巷,這座被李白杜甫們稱謂錦官城的千年古都,在炎炎夏日的潮濕空氣中飄著一絲絲栀子花的淡雅香氣,透出這座城市閒適恬淡的格調。
無論是市區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金沙遺址、文殊坊、錦裡和寬窄巷子,還是郊外數不勝數的古鎮老街,地震並沒有給這些古街古鎮造成過多的傷害,廟堂文化與市井生活依舊融合得那麼自然熨貼,仿若前人遺留的歷史碎片已經不是往昔的記憶,而是現今成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這些古舊色調的歷史空間裡尋找到的,是保存最古樸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精神,是成都的市井百姓對歷史的惬意傳承。
寬窄巷子就是最能代表成都市井文化的巷子。寬窄巷子是兩條巷子的合稱,一條叫寬巷子,一條叫窄巷子。
當年四川總督年羹堯執政期間,3000名清兵奉皇命入川進藏平叛,爾後留在少城,於是就有了寬窄巷子。那時起,滿蒙八旗的生活習俗也帶入成都。北京香片本土化之後叫成都花茶。胡同,四合院,東馬棚、西馬棚、飲馬河等等烙上清朝時代的印跡。
如今修復一新的寬窄巷於6月14日重新開街,45個明清院落式建築,再現老成都生活的“原真生活體驗館”。
寬窄巷子自開始改造以來,傳承文化還是超越歷史,保留歷史碎片還是重新修整,寬窄巷子還能保留老成都閒適的味道嗎?類似這樣的爭論從沒有間斷過。一部分人對這樣的規劃很認同,對於巷子改建以後可能帶來的商業繁榮也充滿希望和信心。
另有一部分人對於寬窄巷子的重建卻不樂觀。人們置疑最多的是,改建之後,真古董被“假古董”所替代,老成都文化最後的遺存也會隨之消失殆盡。
不要破壞了歷史文化,改建後的寬窄巷子不要只剩下一個干癟的名字。寬巷子原住民老宋擔心改建以後,這裡的閒適有了商業的熱鬧卻沒有了文化的沉澱。
如今,寬巷子、窄巷子已經很難尋覓往昔的原汁原味,很難感受成都原住民的生活狀態。歷史被現代時尚元素所稀釋。
保留原住居民,才能保住古鎮古街原汁原味的原生態。然而在很多古鎮我們無法再尋覓到蛛絲馬跡的原生態。千篇一律的古鎮定式:商業街加新修仿古樓宇。沒有原住民,沒有生活氣息,古鎮像個爆發戶,沒有文化內涵,只有一張嶄新軀殼。
人為割斷歷史傳承
阆中,這座曾經做過四川省省會的古城,這座曾經在三國時期,張飛安營扎寨的歷史重鎮,蜀國的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如今光榮歷史已經只剩下一張殼。厚重的歷史帶來的驕傲和尊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沒有對歷史文化深度挖掘,歷史碎片充其量是商業誘餌,而非歷史本質。
在阆中古城,與很多古城一樣,歷史文化在商業的侵蝕中扭曲變形。坐三輪車要多給一元返空費,與出租車接軌,這也是阆中的一大創造。南充到阆中短短的125公裡,沿途一共四個收費站,每次10元。其收費密度屈指可數。古鎮經濟水平發展低,靠收取過路費過日子,只會越收越窮。
有人在網上建議,取消收費站才有利於發展經濟,此話有一定道理。我們在走上這條郁悶之路後,深深為阆中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環境擔憂。
古城的執行官們沒有在歷史的碎片中做足功課,無論是三國文化和科舉文化並沒有貫穿整個古城的營銷核心理念裡去。
考棚、貢院、鼓樓、張飛廟原本是阆中的獨有歷史價值,修在嘉陵江邊的水泥澆築的仿古街把這些古代元素稀釋了,很多游客並沒有感受到古人遺留的文化精髓,沒有感受到貢院、考棚這些歷史碎片的用途。它的延續性,前後連貫的價值存在,仿古商業街損傷了阆中古城的歷史精華,切斷了一脈相承的文化經絡,阆中的歷史文化主體變得混亂不堪。沒有把考棚貢院有機融合到休閒文化中去,歷史與當代形成兩張互不相干的兩張皮。
商業危及文化生態
同是古城的歙縣,則顯示出徽州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踏入那塊土地之後感受更深。整個古徽州,5000多個大小村落,散布著古樸,充滿滄桑感。徽派建築不記其數,尤其是在歙縣,古徽州所在地,牌樓、古村落、溪流以及馬頭牆、美人靠,這些歷來都是徽州老屋最簡單的建築元素比比皆是。
古城牆是進入歙縣第一直觀印象。城牆非常完整,堅固,一定要左上右下,這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前紙上談兵,現在感悟遵從古人的規矩也許就是秩序。
站在城牆,往外望去,寬大整潔的商業街,高高馬頭牆,白牆灰瓦,和諧自然。據說黃山市曾經要修建在這裡,商業街前面修一個二級火車站,縣裡領導班子堅決抵制,要維護徽州文化的正統和體系的完整,血統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不建市不修大站,曾經遭到很多人抨擊,說縣領導保守、固執。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是非常有眼光,沒有犧牲環境發展經濟,沒有隨意改變傳統,讓徽州歷史文化在歙縣完整保留。當今中國很多城市執行官,一味撤城,新建的市區成為千人一面的鋼筋混凝土森林,失去城市的魂。徽州人的保守和固執,換來的是歷史與文化延續和發展,徽州人的保守獲得的是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然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思路讓徽州古鎮實在摸不著頭腦,地處城中心,九龍壁照正對著大戲台,大戲台下面居然是一個小賣場,真不敢相信,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具有如此大的穿透力。
我們不是反對演好文化和經濟這出戲,問題是那種露骨的低劣的營運模式實在不敢恭維。城市營銷尤其是古鎮營銷是我們城市經營者最大的軟肋。
麗江,虎跳峽邊美麗的納西古城,東巴文化、納西古樂保留完整,然而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處處是酒吧、客棧,原生態的古鎮正在被現代商業異化,過度開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亮出黃牌,限令整改。
古鎮古村落如今成為地方政府招攬商業的一大法寶,但是急功近利的開發思維,鼠目寸光的表現手段已經把古鎮古村落改造成四不像。這裡的核心問題就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和保存下來的歷史碎片是點綴,還是主體,是招攬旅客的誘餌,只是古鎮作為歷史的偏旁部首,還是橫貫時空的文化基因?冷冰冰的布滿灰塵的陳列室如同太平間,歷史埋沒在商業的海洋中,古鎮管理者無視文化傳承,吹糠見米的思維讓古鎮處於傳統與現代的沖突之中,他們得到的是政績和鈔票,失去的將是文化和歷史。
對於古城古鎮古村落的發展規劃,我們基本上是在不斷試錯的基礎上完成的。古鎮與自然資源相比,她更注重人文精神,歷史文化。撤城幾乎成為每個城鎮招商引資,政府政績的捷徑。老房子撤了,老城牆撤了,青石板路被肢解了,枯籐老樹青苔歲月滄桑的痕跡抹去了,城市管理者在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成為城市的破壞者。
現在的古鎮管理者在歷史的教訓面前,開始懂得古鎮可持續發展的機遇不僅僅是撤城,保護和利用先人遺留的人文資源、建築資源也是古鎮建設的一部分。比如錦裡、甪直、同裡、周莊等保護原生態建築文化下了一番功夫,並且成為古城鎮旅游標桿。古鎮游其實就是讀城,閱讀古鎮的建築,古鎮公民、古鎮歷史、古鎮文化、古鎮商業、古鎮風物。總之,古鎮的一切盡在旅游者的視野之中。
尊重歷史,敬畏歷史,視歷史碎片為歷史的一部分,當今古鎮管理者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才有可能保護好中國的古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