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青海是中國巖畫的最早發現地

青海是中國巖畫的最早發現地

日期:2016/12/14 12:02:20      編輯:古代建築
    作為人類文明的早期記憶,巖畫記錄了遠古先民的生活情態、圖騰崇拜等,是我們研究那一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這些巖畫,我們還能窺見地球環境與生態物種的演變。青海是我國的巖畫大省,那些刻在石頭上的史書,是人類在古老高原上的文化記憶。

    今起,《第一閱讀》欄目將推出青海巖畫系列報道《青海印記巖畫史詩》。我們將通過對這些銘刻於青海山川河谷間的巖畫的解讀,向您還原遠古先民生產、生活的面貌。

    使用石器,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要標志。古老的先民將石演化成為工具的那一刻,便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青海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片古老的高大陸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比比皆是,同時,智慧的高原先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為我們留下了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印跡。

    這種特殊的方式,便是巖畫。

    哈龍溝:青海境內發現的第一處巖畫遺存

    青海的巖畫考古,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

    青海境內發現的第一處巖畫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吉爾孟鄉哈龍溝巖畫。哈龍溝位於地勢較平緩的山谷地段,東西寬1500米、南北長3500米。帶給考古學家驚喜的哈龍溝巖畫,便隱身於溝中段兩座海拔3500米的花崗巖石山上。據有關資料顯示,發現時,有些巖畫所在的崖壁已經坍塌,因此考古學家推測,礫石之下可能還有部分巖畫被掩埋。

    盡管如此,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還是辨認出了這些特殊的文化符號:鹿、牦牛、駱駝、馬、狼、羊。他們從哈龍溝的地貌及牧草生長情況推斷,很久以前這裡可能是一片沼澤或湖泊,是古人類居住的極佳場所。這次發現,使得青海成為中國發現並記錄巖畫最早的地區之一。此後,類似巖畫在青海屢有發現。

    在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現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湯惠生教授的主持下,1985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青海巖畫展開普查。此時,全國也正在開展北方草原巖畫的大普查。隨著野牛溝巖畫、盧山巖畫、勒巴溝摩崖等一大批巖畫的相繼發現,青海巖畫為學者研究人類文明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青海巖畫與歐亞巖畫發展同步

    根據題材和表現內容,青海巖畫可分為狩獵巖畫、畜牧巖畫、動物巖畫、神靈崇拜巖畫和生殖巖畫等。這些圖案,與我國其他地方發現的巖畫的表現內容相似,甚至與歐亞大陸同期巖畫的內容有相近之處,但青海巖畫本身的形狀色貌特征和藝術語言具有地域化的自然性特質,體現著青藏高原民族藝術的風格。

    近年來,通過考古發現證明,青海在上古時代就是各游牧民族活動的舞台。從遠古時代開始,這裡出現過羌人,春秋戰國以後,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又活躍著鮮卑、匈奴、吐谷渾、吐蕃等民族。這些民族的先民在生產生活之余,在青海高原隨處可見的巖石上雕鑿出各種圖形及影像,這些圖像或古樸寫實、或靈動抽象,有的零散獨自成篇、有的組合構圖敘事,展現出一個個遠逝的生活圖景,記錄下青海原始社會時期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等,仿佛鋪展在巖石上的一部部“青海之書”。

    湯惠生把脈青海巖畫

    《青海巖畫》是記錄青海巖畫研究成果的重要專著,它的第一作者便是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巖畫學者湯惠生先生。湯惠生先生在書中,總結了青海的巖畫形象、時代與族屬等,不僅比較分析了青海巖畫與我國古文化各分期中典型巖畫特點,並將之置於世界巖畫學研究大范疇中,系統、全面地加以類比。

    在分析盧山巖畫時,他寫道:“鹿是盧山巖畫中最富特色的形象,其制作技術熟練,造型准確,打磨精細,線條極為流暢。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鹿茸,一種是鹿角很長,長度與身體相若;另一種是嘴為鳥喙形的鹿,這兩種鹿均帶有濃郁的斯基泰藝術的風格。”

    青海擁有豐富的巖畫資源,通過近年開展的“三普”工作,青海巖畫遺存不斷被發現,僅玉樹藏族自治州通天河兩岸就新發現二十多處遺存,超過目前已知的青海巖畫總數。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賈鴻鍵介紹,目前,考古人員正在對這些新發現巖畫遺存展開資料整理工作,但囿於各種因素,相關學術研究工作舉步維艱,仍然需要更多巖畫學專業人員的參與,來更深層地揭示青海巖畫的史學價值、美學價值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