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東風景漸行遠 向家壩水庫改變古鎮命運
日期:2016/12/16 18:18:38   編輯:古代建築曾經的驿站
樓東古稱羅東,民國初年才改為樓東,它自古就是敘州府(宜賓)通往馬湖府(屏山)、雷波、馬邊的重要驿道。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以前,羅東就已開始設置官驿羅東驿,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數百戶人家的集鎮,並在湖廣填四川後迅速發展,到民國初年才改為樓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兩山碧立見青天,百道飛泉灑盡船。伐鼓阗阗催去棹,不知身是地行仙。”這首名為《羅東驿》的詩是目前關於樓東最早的文字記載,它見於屏山縣保存最早的文史資料——明朝嘉靖年間編撰的《馬湖府志》。據說其作者——當時的馬湖府(今屏山)提學唐振寫這首詩時,正是在古鎮而今保存最古老的“賓館”——樓東驿站中一揮而就的。
驿站位於樓東老街上,坐北朝南,青瓦覆頂穿斗木結構的房子,兩層樓高,比四周的商鋪和民居高了許多。進門後,是一個又長又大的休息廳,廳後是照壁。轉過照壁,一個僅有七八平方米的天井出現在面前,周圍是一間緊連一間的小單間房,每間房的門上寫有諸如7、8、9這樣的數字,這無疑是驿站的客房。
穿過客房過道,來到驿站正廳。六扇高大的廳門上,淺浮雕套镂空雕有松鶴、花草等精致圖案。門上方是正廳第二層,木格子菱形窗戶顯得簡潔大氣,構思精巧。
繞過正廳是一個不大的院落,據說是過去喂牲口的地方,喂牲口的石槽,栓牲口的石樁依然還在,其上還有一層木板樓。房主告訴我們,那是過去馬夫住的地方,達官貴人是住在正廳的樓上的。
“這裡非常適合拍電影、電視劇,藝術家、攝影家經常來這裡尋找靈感。”土生土長的樓東人陳中國說,最近幾年,他已記不清接待了多少省內外的記者、攝影家、畫家了。
精美的客家古建築
沿著鎮中心的青石板街道,長不過300米,由東向西一路走來,精美的客家古建築讓人流連忘返。鎮東老街盡頭是建於清乾隆11年的南華宮,它占地近千平方米,因年久失修,有的建築已經坍塌了,但飛檐翹壁、雕梁畫棟間仍依稀可見當年的風光。
宮內左右各有一道圓形石拱門,門上有青花碎瓷鑲嵌的“山明”、“水秀”的字樣,屋梁上斗拱間有雙面高浮雕且真、草、隸、篆兼備的 “福”“祿”“壽”“喜”等大字。牆上兩塊保存完好的刻有六祖法寶壇經的石碑,字跡清晰可辨。
生活在南華宮內一隅的老人何蔚岳說:“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了,住著很舒服。”
離南華宮不遠處的萬壽宮,前些年被改建作樓東鄉中心校,操場邊那座高12米、寬6米、三門四柱的牌坊樓,成了到古鎮參觀的人們必看之地。坊上石刻題記“忠孝神仙”四字,剛勁有力,深浮雕帶镂空雕的“漁樵耕讀”人物栩栩如生,坊沙鍋內鑲嵌的高約40公分、形神兼備的2個祿星,不仔細看,根本不知道它是古人用陶燒制出來的。
迷宮似的石頭城
在古鎮與金沙江之間,橫亘著一片狀入游龍,蜿蜒平坦、郁郁蔥蔥的低丘,丘中方圓2.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柑橘、龍眼、荔枝等密不透風,而其間比這些果樹更多的是林立的怪石,故被當地人稱作“石頭城”。
沿著新修的水泥小徑走進石頭城,猶如走進一個由巨石構築的迷宮:遠看相似、近看卻相異的石林,錯綜復雜的小徑,以及蔽日的樹木,讓許多身處其景的人辨不清方向。在此工作的許順東鄉長在帶我們參觀石頭城時也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路。
據當地老鄉介紹,古往今來,在石頭城迷路的人數不勝數。這也更加堅定了人們對於石頭城來歷的判斷: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南征到此,為了戰勝敵人,特地在此布下的石頭陣,長此以往,最後成了石頭城。
“九道門、雷打石,這些都曾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居住在石頭城中心地帶的黃家俊說,石頭不能搬遷,向家壩電站修好後,只能讓它長眠江底。
古鎮將永沉江底
行走小鎮上,街道兩邊全是古樸滄桑的老建築,會館、驿站、牌坊、戲樓,長滿青苔的石板,而少有林立的高樓,乍一看,仿佛時光回到了從前。
樓東是1999年才通的公路,而且,也僅僅是從屏山縣城沿金沙江而下,到樓東老街即止的一條碎石路。“正是這遲來的現代文明,成就了樓東的古樸。”陳中國說。對此,許多鐘情樓東古鎮的人都很認同:“要是再早通車10年,恐怕現在的樓東已是紅磚黑瓦、瓷磚閃耀的現代城鎮了。”
如今,古鎮的命運面臨轉折。去年底,向家壩水庫實現了大江截流,不遠的將來,距離大壩只有5公裡遠的古鎮將被調頭而來的江水淹沒,永沉江底。據了解,小鎮中只有南華宮等部分重要文物遷到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