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千年古鎮的工業新動向
日期:2016/12/16 17:58:36   編輯:古代建築從新昌縣城出發往西,驅車12公裡,便到了千年古鎮——澄潭鎮。隨便走進一戶農家,便能聽見織布的聲音。“散布於各村落的3500台織機,去年為村民帶來了5000萬元的純收益。”該鎮鎮長石向東說。
如今的澄潭鎮,看起來像一個龐大的紡織工廠。
除了那些織機,這個有著1500年歷史的古鎮,外來的工業項目不斷落戶位於鎮裡的高新園區。用鎮裡干部的話說,“現在處在工業經濟騰飛的時期。”
富民工業
一米布的加工費從0.75元增加到0.9元。在澄潭鎮棠村村口,18日獲此消息的村民潘雲萍高興地說:“今年的收入肯定要好一些。”1994年,她花錢買了一台織機,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眼下,這位普通農婦打理著家裡的8台劍桿織機,去年純收益8萬元。
澄潭鎮交通便利,到柯橋、義烏僅1個多小時車程。上世紀90年代,紹興的紡織產品出現調整,低檔布如9088型白坯布等沿著公路,一路轉移到了澄潭鎮。
潘雲萍們的單子來自於被當地人稱為“纖經老板”的公司。他們資金實力雄厚,抓住紡織產業轉移的契機,把9088型白坯布的訂單從柯橋等地接過來,然後購置原料,發到家庭進行加工。在澄潭鎮活躍著26位“纖經老板”,為他們加工的織機達3500多台,從業人員達2500名。
家庭工廠和“纖經老板”,屬於共生共榮的關系。家庭工廠由每家自己打理,工藝簡單,為已經實現土地流轉的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後者則掌握著市場渠道,在生產環節中又省去了繁瑣的工廠管理,大大節約了成本。這也是其生產的坯布具有競爭力的原因。
以前一直是小打小鬧,進入2000年之後,看到富民的作用,澄潭鎮開始有意識地扶持家庭工業的發展。新辦家庭工業每家補貼1000元的政策(現已廢除),充分調動了農民購機的熱情,有的農民將織機擴充到近20台,還雇人打理。“相比於紹興一些富庶的鄉鎮,澄潭工業起步較晚。”主管工業的副鎮長呂東說,“當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織機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工業發展的著力點。”
在紹興縣柯橋輕紡市場中,澄潭鎮的9088型白坯布的產量占近三分之一。呂東說,今年以來,由於中低檔布料的需求擴大,現在的織機都忙不過來,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紛紛提高了加工費。“鎮裡的農村合作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鎮居民新增存款超過5000萬元。”
依靠義烏小商品市場,澄潭也嗅到了商機。一種該鎮生產的叫魔豆草娃娃的工藝品,通過設在義烏的攤位,暢銷歐美市場。通過組織人員赴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行專門考察,不斷打開來料加工市場。澄潭鎮現有羊毛衫綴珠經紀人7人,從業人員達到1000余人,年增加工資收入800多萬元。
升級之路
澄潭鎮上最大的企業,是一家叫木蘭紡織的公司,從1996年擁有4台織機,經過10多年發展,去年的銷售額超過了6640萬元。木蘭紡織投資1000萬元增添噴氣織機42台,全面提升了產品質量,這成為當地的大新聞。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澄潭鎮的家庭工業中,絕大部分采用的是劍桿織機。“設備的更新換代,是家庭工業升級的一種趨勢。”當地的企業主表示,在紹興有噴氣織機的企業多如牛毛,但對於澄潭鎮來說,噴氣織機的出現則是一種進步。
令澄潭鎮政府頭疼的是,家庭工業的安全問題、規范問題以及小而散的問題。在加強安全培訓外,有識之士正在嘗試適度集聚的辦法。在棠村,村裡的大會堂也被辟為工廠,30多台織機被安裝在這裡,但屬於該村好幾戶家庭。這種適度的集聚,鎮裡正在有意識地推廣。
企業主也開始自發地破解家庭工業發展中碰到的難題。從2000年一台織機做起,敢闖的潘新安不斷將他的“鑫安織造公司”做大,目前有300台織機為其加工,去年銷售超過了2000多萬元。最近,潘新安正在尋找10多畝土地,他打算建設一個標准工廠,讓農民將機器免費從家裡搬到這裡,只要他們願意幫其加工。
鎮上還出現了一批研發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恆峰科技開發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已經有10多年制茶經驗的求紹余,近段時間一直忙於搞研發。這位恆峰科技開發公司的董事長滿懷信心地說,今年下半年,公司的全自動炒茶機將投產,這將使炒茶完全告別手工歷史。在2005年,他推出了半自動炒茶機,在之後的各種炒茶比賽中,該機器獲得了很多金獎。今年以來,已經銷售了1.2萬台,銷售額達到了4000多萬元。
據了解,在澄潭鎮,一些諸如衛浴、炒茶機等企業正在崛起。而在鎮裡的高新工業園區,有11個項目正在實施。三花生產基地、華榮機械制造公司等入駐,“這股外來的力量將使澄潭的工業經濟邁上一個台階。”
澄潭鎮有關負責人稱,雖然澄潭鎮已經培育出了19家規模以上企業,但缺乏龍頭企業。但5到10年後,這些園區的企業將成為中堅力量,澄潭鎮的工業經濟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