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游:別樣的醉

古鎮游:別樣的醉

日期:2016/12/16 18:18:38      編輯:古代建築

昆山千燈古鎮庭院

婺源老街

浙江水鄉古鎮

  寂寞古鎮成為旅游熱點

  1984年,旅美上海畫家陳逸飛以江蘇昆山周莊雙橋為素材畫了一幅油畫《故鄉的回憶》,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購下後送給鄧小平,作為中美兩國人民友誼與合作的象征。此後周莊雙橋名聲大振,逐漸成了旅游熱點。1999年,黃梅戲藝術家韓再芬受畫家應天齊創作的《西遞村系列》版畫啟發,籌劃、創作、主演了黃梅戲《徽州女人》,3年之內演出百場,譽滿全國,也引起了人們對安徽古村落的興趣。

  江蘇的昆山周莊、蘇州同裡和甪直鎮,浙江的嘉善西塘、桐鄉烏鎮和湖州南浔,江浙一帶這6個古鎮已久享盛譽,但1997年,中國首個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鎮是雲南的麗江。麗江雖是縣的建制,卻有1.5平方公裡面積,基本上是鎮的規模。接著,2001年,安徽黟縣的宏村和西遞村作為古村落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於是,古鎮游在全國熱了起來。

  住慣了大城市的人一朝進入這些千年古鎮,漫步在百年老街上,感到一切都新鮮。一向被冷落的寂寞古鎮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人們在古鎮老街上感到別樣的神奇、別樣的美,別樣的情意、別樣的醉。

  今天的古鎮原本都是要鎮,又都是現代化城鎮建設總體布局中被邊緣化了的角落。如果不是古代的要鎮,古鎮內就不會有如此精美的建築和深厚的人文內涵。如果不是被現代建設邊緣化,也早就被改造掉了。江浙6鎮都在長江兩邊長三角經濟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鐘靈毓秀之地,種稻、養魚、育蠶、紡織多種經營並舉,民殷物阜,富甲天下,尤其明清以後一直是國家的“糧倉”、“錢倉”,素稱“江浙熟,天下足”。

  經濟帶動了文化,“江南讀書人”就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明清以後,江浙兩省在歷屆科舉應試和入朝出仕上也始終在全國位列前茅。這一切,都是江浙人士引以自傲的資本。那裡早就是靠知識和經濟發達起來的地區,那裡的古鎮遠不止這6個,只是不少因現代化建設而變樣了。如柳亞子的故鄉,緊挨著318國道的蘇州黎裡就變樣了,而與黎裡風貌規模相當的同裡,則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持原貌,成了現在的旅游名鎮。

  重鎮要塞展現歷史風雲

  雲南麗江曾是忽必烈駐軍的地方,一度是西南重鎮,當地納西族歷代木氏首領大都治理有方,被尊稱為“木天王”。徐霞客見過木府後贊曰:“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安徽黟縣是隨著徽商發跡後衣錦還鄉、葉落歸根而逐步建設起來的。江西婺源地處皖、贛、浙3省交界,古時商貿繁榮,盛產茶葉,原產於婺源龍尾山的“歙硯”和“徽墨”都是國內精品。從唐至清,這裡出過文武進士654人,被稱為“東南鄒魯”,朱熹和詹天佑都是婺源人。即使知名度較小的古鎮,也都曾是要鎮、重鎮,如浙江二十八都古鎮緊鄰仙霞古道,曾是贛浙交通要沖,但近代建了鐵路和320國道,從江西鷹潭、上饒可直接經江山、衢州、金華而至杭州,二十八都就被邊緣化了。

  貴州花溪青巖鎮曾是古老的驿道和重兵駐守的西南要塞。河南淅川荊紫關曾是王莽篡漢、追殺劉秀時劉秀出逃過關之處,是陝鄂豫3省要沖,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由於中國各省地形都是不規則的,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省際接壤,其實都有三省相鄰處,都會出現“雞鳴三省”的現象。

  人類生存離不開水,所以古鎮都依水而建。民居往往都在河的兩旁發展,尤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古鎮,往往有一條河縱貫村鎮中間。古鎮和古村落又往往很分散,遠遠望去就像遠離世間的桃花源,有的即使不依傍河道,也總是有支流入湖泊,居民是不會缺水的,如浙江蘭溪長樂諸葛村。有的如黟縣宏村甚至在村內人工挖出溝渠,將山泉水或河水引到家家戶戶。這種供排水系統的構思也充分體現了古代“以人為本”的思想,而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尊重了自然規律。

  老街老宅飽含文化底蘊

  凡古鎮必有老街。老街都很窄,商業集中的街道略略寬些,民間居住的老街都很逼仄,因為幾百年前沒有汽車,民間也沒有大型車輛,只要能容兩匹馬迎面而過就可。現在這些窄小的老街恰恰成了游人饒有興味的觀賞之處。有些老街的石板鋪得不平,因人腳起落而發出響聲,也有因下面有空洞而人走其上即出聲的,就起名“響板弄”,又成一景。由於街道逼仄,房屋自然就很密集,這從貴州黎平侗寨和雲南麗江兩張從高處俯瞰全鎮屋頂的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由於很多古鎮在古代都是要鎮,經濟富庶,讀書風氣很盛,因此往往有大戶人家的廳堂。這些廳堂都很寬敞精致,一般有門樓、護院、花台、假山、池塘、花窗、回廊、正廳、後廳、臥室、小姐樓、庭院等,常有木雕、石雕、磚雕、竹雕等裝飾,門前常有石獅子、石鼓等建築,在當時來說,都只有大戶人家才有,決不是一般鄉民的居所。

  這些深宅大院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就因為自身的價值所在。這些廳堂裡的對聯很能反映戶主們的思想情趣、生活哲理和治家理念。如周莊沈廳裡的對聯是“橋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反映了自家豪宅的特色。宏村承志堂的對聯是“淡泊明志,清白傳家”、“敦孝悌此樂何極,嚼詩書其味無窮”,西遞村敬愛堂的對聯是“家庭內具大經綸,矞矞皇皇(美善貌),秀樸力田孝悌;心性中備真學問,渾渾噩噩,事功道德文章”,這些對聯都反映了戶主對後輩的諄諄教誨。有一副對聯我曾多次在那些廳堂裡見到過,現抄錄如下:“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這樣的對聯即使今天讀來,意義仍是積極的。宏村還建了南湖書院,集中傳道講學,對人才培養工作相當重視。中國的文化不只在高等學府裡,不只在名家的經典著作裡,它無處不在,它在老百姓中間,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有文化的人處處可學到文化,沒有文化的人感覺不到哪裡有文化。

  現在城市裡的人去游古鎮老街,有些人會以為古村鎮裡都是破敗落後的東西,那是他們不知道中國古代建築的水平,不知道古今技術、藝術、道德、思想的傳承關系。有的人覺得這些老古董破破舊舊沒什麼好看,那是他們不懂得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是他們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當其中的一些被評為世界遺產了才猛吃一驚:原來我們的老祖宗還真不賴!

  掌握好保護與開發的“度”

  隨著有些地方古鎮老街開發的成功,很多地方競相效仿,紛紛挖潛。但也有地方誇張吹噓,仿古造假,這樣的結果只會破壞文化,破壞人們對古鎮老街的信任和興趣。即使現有已開發出來的古村鎮要長期保存下去,也還是要花很大努力,很明顯的現實問題是人們對古民居和現代城市住房的選擇,他們肯定是喜歡住現代住房的。古鎮中很多年輕人都到城市裡謀發展了,留居古鎮中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婦幼,這個趨勢是很難逆轉的。很多古鎮走出過不少名人,但幾乎沒有聽說過哪位名人又回去建設家鄉古鎮的。古鎮人民的生活如果沒有隨社會的發展而提升,古鎮就難以為繼了。

  2000年3月,時任江蘇無錫市市長的全國人大代表、現江西省省長吳新雄來北京開會,曾召集一些無錫籍學者和社會名人開座談會,要求建言無錫的發展戰略。一位教授說:“無錫老城現在已改建得認不出了,但外國人來無錫就是想看看老街道、老房子。”我當即反駁一句:“無錫人要過現代化生活,無錫的建設目標主要不是為了將來讓外國人來看,而是要自己活得好。”在場幾位隨吳新雄來京聽意見的無錫干部都贊同我的話。記得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專家來無錫時說過,無錫的風景非常美麗,但無錫的城市建設太不相稱了。是啊!那時我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家鄉能建成一個現代化城市呀!現在正在朝這方向走,怎麼有些專家自己住在北京城的高樓大廈裡,卻要無錫人多保留一些老房子,只是因為外國人喜歡看呢?現在還有幾個人願意再住老無錫城裡那幾百年的舊屋呀!專家自己都沒想回去住老屋,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

  現代化建設和保護古建築的矛盾世界各國都有。我們肯定既要保護好古建築、古文物,又肯定要實現現代化。已有的古鎮老街要愛護、要珍惜,對古鎮老街新的開發要慎重,假的古鎮老街絕對要杜絕。無論如何,現代化的步伐是誰也阻擋不了的,而沒有民族古文化的國家也是貧瘠的。我相信大多數人是會明白這個道理的,我也相信我國政府是會掌握好這個“度”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