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龍山文物古建築保護及環境提升工程目前已進入掃尾階段
雲龍山文物古建築保護及環境提升工程目前已進入掃尾階段,“十一”期間,雲龍山將煥然一新迎接游客。
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
雲龍山海拔142米,長達3公裡。山分九節,蜿蜒起伏,狀似神龍,昂首向東北,曳尾於西南。秀美旖旎的雲龍山上既有自然風光,又有人文景觀。山上文化古跡眾多,有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故居,明代的興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巖、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歷史文物古跡。解放後,雲龍山又修復新建了幽邃軒、洞天小廬、跨雲閣、雲龍書院、杏花村、觀景台、同心台等自然文化景點。
此次重修的景點建築基本位於雲龍山第一節山最高處,包括放鶴亭、招鶴亭、誼亭、御碑亭、碑廊、船廳。此外,還包括散落在雲龍山第一節東麓的抗戰碑亭、曦亭、懷古亭,以及雲龍山第三節最高處的觀景台。其中,放鶴亭、招鶴亭、碑廊、抗戰碑亭4處屬文保類建築。目前,對它們的重修已近尾聲,“十一”將向市民開放。
修繕一新的放鶴亭,展現出典型的蘇北明清式建築,飛檐丹楹,寬敞明亮。記者印象中長滿雜草的屋頂已經全部換成青瓦,煥然一新。
“在一般人看來,換個瓦就是把舊瓦拿掉換成新的就完事了,其實中間的過程復雜得很。”工程負責人說,“所有的正脊、垂脊、吻獸在屋面揭頂前都要做好詳細記錄並拍照、測量尺寸。拆瓦的過程也有順序,要從勾頭、滴水瓦開始,然後再拆瓦壟和垂脊,最後拆正脊和吻獸。此外,還有防水設計。”
離放鶴亭不遠處是招鶴亭,它於1982年被列為徐州市級文保單位。
據了解,此次維修為揭頂維修,主要解決了屋面瓦更新,柱頂與屋面銜接處損毀嚴重的現象。對柱、梁枋、椽子、地面、台基、屋頂進行修繕、更換。
放鶴亭東側伫立著碑廊。它始建於清朝末年,南北長約30米,加上碑廊背面,總長度接近40米。廊內牆壁上鑲嵌著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54塊。碑碣除了雕刻技藝精湛外,其中不少碑刻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和研究價值。
如今的碑廊,已粉刷一新,數名工人正在打掃衛生。據介紹,此次保護性修繕將對其進行部分重修,包括牆體、地面、欄桿、掛落、屋面木構件、屋面等。重點解決屋面瓦更新,柱頂與屋面銜接處損毀嚴重的現象,更換後的青瓦在陽光下閃著光澤。
位於雲龍山北麓的津浦鐵路抗戰殉難員工紀念碑亭,建於1947年5月。對碑亭的修繕為保護性修繕。重點解決屋面瓦破損的現象,將屋面黃色琉璃瓦更換為灰色琉璃瓦。其余瓦件按原尺寸、原樣式重新制作、鋪設屋瓦、屋脊等各類構件。
創建國家5A級風景區 據雲龍山管理處處長陳剛介紹,今年是雲龍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風景區的關鍵時期,雲龍山作為景區重要景點,創建工作責任重大。雲龍山上的放鶴亭與招鶴亭,1982年9月16日即列入徐州市市級文物,由於年久失修,屋面凹陷漏雨,檐瓦脫落,多處損毀,不僅影響景觀,而且危及游客的安全;碑廊於1987年11月13日列入徐州市市級文物,其四周的安全護欄、踏步、地面磚損壞嚴重,碑面一直未采取防護措施;津浦鐵路抗戰殉難員工紀念碑亭於1987年11月13日列入徐州市市級文物,抗戰紀念碑油漆大面積脫落、屋面瓦缺損,《重修碑記》的碑材已開裂。
“這幾處文物,是此次雲龍山景點建築修繕重建的重點。”陳剛說,“同時,此次修繕重建也是進一步提升雲龍湖風景名勝區文化內涵和環境,為創建國家5A級風景區作准備。”
維護性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文物本體及周邊歷史文化遺存;二是文物本體損毀部分;三是文物本體周邊的景觀、配套設施等。
由於歷史原因和受客觀條件限制,以前修繕古建築大多采用大拆、大修、大落架的方法,除了形式上保留原狀外,原來的材料全需更換,有些修繕甚至把木柱換成水泥柱。陳剛認為,這些做法違反了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陳剛說:“此次修繕我們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可能真實完整地保存建築的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