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品味安義古村文化

品味安義古村文化

日期:2016/12/16 18:18:37      編輯:古代建築
  一直以來,我對安義千年古村群有一種特殊的好感。每次來古村,我都會細細品讀灰色天井的深邃與缥缈。梅雨季節,穿行在天井裡泛著幽幽冷光的麻石板路上,腳底有些輕微的滑動,就像踩在了厚重的歷史書頁上。我喜愛古村,不僅僅是因為她擁有“世大夫第”四十八個天井這樣氣勢恢宏的古代建築,而是緣於浸潤在古村天井裡的文化之魂,那種我們當代所推崇的儒家“德”之大美,也就是古村厚重的文化底蘊骨子裡透出的誠信品格。

  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為避戰亂,古村的始祖、當時居住湖北蕲州羅田縣的黃克昌,離開故土南遷,來到了古洪州之西的西山腳下落腳安居,並起名“羅田村”,一千一百多年後,黃家後代繁衍成了羅田、水南兩大村莊。

  翻開古村的歷史,滿篇是“誠信”二字,它是古村的瑰寶,是贛商文化的精髓,也是造就古村“世大夫第”四十八個天井的古宅的基石。“四十八個天井”古屋的主體建築為三重進四堂,即一重進正前堂、二重進過堂和正中堂、三重進正後堂。緊貼主體建築的北側有兩列規模略小的三重進的房屋。古村天井的名目很多,有堂井、巷井、房井,還有場井、過道井等。形狀也各不相同,多為長方形,主要功能是屋內采光。一幢古建築有如此多的天井,可見其規模之宏大,亦可見其主人的富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