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 震後重生
日期:2016/12/16 18:15:42   編輯:古代建築由於有親戚在江油居住,因而我也無數次到過青蓮鎮。這是一個桑田肥沃之地,它山環水繞,青瓦粉牆,民風淳樸。然而,這個沾著詩仙氣息的美麗小鎮,在汶川地震中卻變得斷垣殘壁、瓦礫遍地,隨後的唐家山堰塞湖潰壩危險更使其成為一座“空鎮”。地震是災難,但小鎮在一顆顆熾熱的愛心中,細細地、密密匝匝地縫合著流血的傷口,艱難重生……
汶川地震周年前夕,我決定去青蓮看看。汽車沿成都到江油的高速公路行駛,一路經過的德陽、綿陽都是地震的重災區。透過車窗,“挺起不屈的脊梁,重建美好家園”、“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快災後重建”等標語隨處可見。
車入青蓮,在小山丘圍成的平原裡,夯歌飄蕩,曲調高亢,爆發出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那是村民們在打石夯,平整地基,建房蓋屋。而田間的農人正在耕地、撒種、施肥、育苗,忙碌的身影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地震雖然摧毀了他們的家園,但只要這塊深藏著他們的語言、氣味和血脈的土地還在,希望就在。他們沒有因災難而放棄勞動,沒有因災難而沉淪,他們有著堅強的生命力,為了生計以頑強的毅力捍衛著人的尊嚴。
在寫有“青蓮古鎮”的仿古大門處下了車。行走在古樸滄桑的街道上,兩側多為明清仿唐木質建築,但在地震中都損毀嚴重,重建的方案已經規劃完成。河南鄭州市對口援建的城鎮居民區、農房集中安置點、學校、衛生院、敬老院、飲水工程等都開始修建。因而,掛河南牌照的車輛穿梭來往,操河南口音的話側耳可聞,以“中原”命名的項目隨處可見……
李白二十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回過故鄉,這是古鎮心中永遠的痛。而詩仙也只能在靜靜的夜晚,吟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絕唱。可誰曾料到,那令詩仙魂牽夢繞的隴西院、太白祠、粉竹樓卻在地震中垮塌、拉裂、錯位,千瘡百孔。在太白祠,一位河南文物局的修繕人員說:“李白成長在江油,而杜甫生長在河南,他們早在唐朝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恢復李白故裡的原貌,不讓古鎮再次心碎,是我們的責任。”樸質的話語,飽含著濃濃深情。
臨走時,看見一對孩童正在板房旁的一堆砂石處玩“砌樓房”。“樓房”已經建好了,可孩子依然在不停地夯實加固,嘴巴還嘟噜著:“震不垮,震不塌……”我走近他們:“小朋友,你們修的樓房可真漂亮,能給我講個李白的故事嗎?”稚嫩的聲音幾乎異口同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頓時,我的心被震撼了。堅持鑄就信念,這個激勵過李白的故事,如今將再次鼓舞人們,實現古鎮的震後重生!
震後一年,青蓮古鎮的容顏在恢復,韻味在重聚。但小鎮永遠不會忘卻2008年5月12日,縱使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