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現僅存的最後一段古城牆,位於老城區十字街往北,”三眼井”邊的一條巷子裡, 古城牆由東向西約50米一段保存較完整。牆體內高約2米多,外牆壁高約3米,城垛因年代己久,早損毀了.牆基寬釣6.5米,上寬約3.米多。東段內牆腳砌有一塊寬2.5尺古磚長34cm,寬17cm,高8.5cm,磚上面印刻有“縣城宣”“縣泾”“縣德旌”“縣淳高”繁體字以及制磚人的人名。城牆的底腳是用長1.8米、寬0.3米、高0.3米紅色花崗巖砌成的,聽老人們說,古城牆原為環城而築,宣城市古城並不大,古時建造古城牆,是為了防御外敵進攻的建築,城牆年代久遠,現僅存城關東門這一段,距今已有幾百年了吧。古城牆因後來沒修繕過,已看不出往日的風彩,在時間的長河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麼渺小。。。。。。
縱觀周邊城市,蘇州現存古城牆長度約14公裡,有遺址的古城牆3671米,有磚石的古城牆1313米。由於歷史原因,古城牆損壞嚴重。蘇州市政協建議對現存古城牆進行“遺址,環境,風貌”三級保護。文史專家都認為,當前古城牆的保護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沒有城牆就沒有古城。
古城牆是蘇州最具標志性的建築,文史專家呼吁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古城牆保護工作建議,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將有遺址的古城牆列入保護紅線,絕對禁止城牆遺址周邊大拆大建;對古城牆沿線進行歷史風貌保護。還建議通過人大立法來進一步規范和管理古城牆保護。並建議成立市級歷史建築保護和利用投資公司,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對歷史建築進行保護。
南京古城牆始建於明朝初年,僅內城周長就達33.7公裡,古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經過3年准備,經歷4個階段共21年時間才建成的。南京城牆現存21.351公裡,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南京政府修復了解放門至玄武門段1.5公裡長的城牆,牆上的雉堞與內側的女兒牆均按明代原樣修復,並從解放門新建了5米寬的登城步道,方便游客登城游覽。
南京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城池的四周長67華裡。城高平12米,寬10-18米,厚7.62米至12.19米。六百多年來,南京古城牆一任風雨剝蝕,仍然安然無恙地保留下來。此外,在京城外還築有外城,周長120華裡,有18個城門,稱“外十八”。內設城門13個,稱“內十三”。內城13個城門中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為雄偉、險要。南京古城是我國重要的名勝古跡,也是我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宣城市是具有二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古城,尤其是近現代城市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謝眺於南齊明帝建武年間(494年-496年)出任宣城太守,於城關陵陽山頂建造一室取名曰“高齋”,在任期間理事、生活於此。
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眺,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當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吊,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眺北樓》詩曰:“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為“謝公樓”、“謝眺樓”。此後在樓的周圍建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等亭閣。歷代文人名士慕名而來,登樓觀賞者絡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
唐代白居易曾隨長兄白幼文寓居宣城並作有《窗中列遠岫》一詩,抒發登此樓的觀感。該詩被當時的宣歙觀察使所知,大為贊賞,並舉薦其赴京應試,得中為第四名進士,從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還作有《寄題郡齋》詩曰:“……無復新詩題壁上,虛教遠岫列窗間。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觞遙賀敬亭山。”
李白詩裡“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母親河宛溪河,近年來,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而環境保護措施不到位,沿岸排污配套設施缺乏,使昔日“清波粼粼”的城市母親河雜草叢生,污水橫流,河水枯竭,沿河地區環境衛生狀況惡化,制約城市發展,影響城市品位和形象,威脅當代和後代人民的生活生存環境。宛溪河的綜合整治將直接關系到沿岸城市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生態環境,關系到城市對外開放的形象和城市可持續發展。2010年1月18日,宣城市啟動宛溪河綜合整治工程,恢復宛溪河“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歷史美景。
整治兩岸城市建築景觀,創造出集水利、生態、休閒、旅游、商業、居住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濱水空間,體現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融合的城市宜居空間,探索城市居民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貫徹“青山橫北廊,白水繞東城”城市布局特點,實現“山環水繞林擁城”的山水園林城市特色與風貌。
通過對宛溪河的綜合整治,合理調整沿河兩岸城市功能分區和用地布局,帶動濱河兩岸城市綜合開發,將宛溪河從昔日的“龍須溝”建設成為城市靓麗的濱河綠色景觀走廊,為城市居民開拓出展新的戶外游憩活動空間,
宛溪河綜合整治中,如果能恢復鳳凰橋到龍首塔段,宛溪河西岸古城牆,那是非常壯觀的,依據歷史資料,這一地段在古時是城牆頭,宣城市要打造省級旅游城市,有些古跡必須要恢復,李白詩裡“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雙橋有了,如果在宛溪河西岸出現一個宏偉的仿古城牆,對以後的旅游城市建設,定位是非常必要的,蘇州的部分古城牆,南京的新秦淮河,夫子廟都是後來仿造的,但是同樣壯觀,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鹭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游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宛溪河西岸,鳳凰橋到龍首塔段,總共大約一公裡,地理位置比較復雜,大部分是土山,如果建其它景點費時又費力,建仿古城牆依據土山,能有效利用現成的優勢,工程做起來也順手,如能恢復到古宣州的雄姿,到那時游人順著寬闊的街道,沿城牆通往城門,遠遠就可以看到聳立的巍峨古城門樓,從宛溪河西岸拔地而起,頗具城堡氣概,給游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