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鹹陽遺址 秦都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8   編輯:古代建築秦鹹陽遺址 秦都城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鹹陽市東部。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栎陽西遷,到秦完成統一大業和最後覆亡,這裡作為秦國和秦王朝的首都達144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59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管會對鹹陽故城進行了長期的考古調查和發掘。
探明秦鹹陽中心位置在今窯店鎮一帶,城區范圍未見明顯界限,大致為北起窯店鎮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橋鎮巨家莊,西起塔兒坡,東到柏家嘴。在這渭水兩岸幾十平方公裡內分布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
1959年到196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隊在鹹陽市窯店鄉牛羊村附近發現了秦鹹陽宮殿遺址。 1973年到1982年, 對位於宮牆之內的號1遺址西半部和2號、 3號遺址進行了發掘, 發掘總面積15168平方米。
1號宮殿遺址為一處高台建築,其外觀形如土冢,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台基夯築,台下南、西、北三面建有回廊,現存基址南為50.35米,西為28.1米,北為37.2米,其中部有六步五級踏步兩處,用長方空心磚鋪成。廊的外沿用方磚鑲邊的卵石散水鋪砌。高出地面0.96米處,有屋捨7間,南5北2。北2室寬16.2米,進深5.05米。南部東第一室寬6.8米,內有取暖用的炭爐,上部蓋有木板的大排水地漏,似為浴室。東第二室內牆北部繪白地黑色的菱形裝飾圖案和其它壁牆。在台基地平上4.9米處,是這一遺址的主殿,平面近方形,東西長13.4米,南北寬12米,面積約160.8平方米。地面塗朱紅色,中間有一直徑60厘米的“都柱”。東有一門,南北各有兩門。在1號宮殿遺址的台基上下,分別有7個窖穴,用以儲藏。另有4處排水池與下水管道相接。
3號宮殿遺址在1號宮殿遺址西南角上,其間有夯土互相接連。也是一處高台建築。遺址中間高,西邊低,呈魚脊形。其東西長約117米,南北寬約60余米,總面積約7020平方米。發掘時清理出過廊、回廊兩道、屋宇兩室。過廊留存高0.2至1.08米的殘牆,東西兩壁飾壁畫,壁畫總長32.4米,有建築、車馬、人物、游獵、鳥獸、植物、鬼怪等十分豐富的內容。色彩有紅、黑、紫紅、石黃、石青、石綠等。車馬圖每組為四馬一車,馬有棗紅色、黃色和黑色,其系駕方式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車馬相似。秦鹹陽3號宮殿遺址中出土的壁畫,是迄今僅見的秦代繪畫原作,也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宮廷壁畫。在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價值。
2號宮殿遺址在1號宮殿遺址西北93米處。東西長127米,南北寬32.8—45.5米不等,房屋依台基分為二層。室內發現封閉式排水池和蓄水窖,出土較完整的龍紋、動物紋、四葉紋空心磚多件。此外,還出土瓦當、帶鉤、半兩錢和大量壁畫殘片等遺物。
1號宮殿遺址之東3.5公裡處的柏家嘴,是蘭池宮遺址。《史記·秦始皇本紀》雲:“始皇為微行鹹陽……逢盜蘭池。”這裡有多處夯土層,出土有“蘭池宮當”和雲紋瓦當、龍鳳紋、素面空心磚,以及方磚、板瓦、筒瓦等遺物。
在今窯店鎮北,即《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述秦國“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的“鹹陽北坂” 一帶,也有一些重要發現,如毛王溝附近宮殿基址出土楚國瓦當,怡魏村出土齊國瓦當,柏家嘴出土 燕國瓦當,這都為確定六國宮室的具體位置,進一步進行考古研究提供了極為有用的線索。
秦鹹陽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發現6處,分別冶銅、鑄鐵、制磚瓦、制陶、制骨器,這些作坊,除一 處設在蘭池宮附近,其余散布於宮殿遺址的西部。
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先後在長陵車站附近發現了三處窖藏,其中北沙坑中出土熔燒變形的銅器和鐵器1000余斤,其中有完整秦始皇诏版一件。南沙坑出土銅器280多件,有生活用具、錢幣、兵器和車馬器,坑中的三件銅诏版殘。西南沙坑出土的320余件銅器大多殘損,其中銅人頭像一尊,制作頗工,另有秦二世诏版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