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12   編輯:古代建築經過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趙叢蒼等考古工作者連續1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城固寶山遺址考古發掘日前獲得重大成果。現已出土3600年至3000年前寶山商時期遺存中的大量陶器、骨器、石器以及銅、鐵制文物,其中出土的四稜體銅針,是迄今我國出土古代文物中最早的青銅針實例。寶山遺址位於胥水河畔的城固縣寶山鎮,占地5萬平方米,1990年由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趙叢蒼首次發現並命名,因發掘出大量燒烤坑和形制特異的陶窯群而享譽海內外。其中新發現仰韶時期烤燒坑和漢代烤燒坑達20多座,數量多、種類齊,揭示出漢水上游地區從仰韶、龍山、商代,直到漢代延續著烤燒坑這樣獨特的生活習俗,這在全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同時又發現了30多處商代燒烤坑,豐富了商代燒烤坑的形態。在國內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古人類基本上都是挖坑作為倒埋垃圾,考古學上命名為“灰坑”。而寶山遺址的坑是將燒烤和堆放廢棄物等功能集於一身,這種現象意味著寶山地區的古人類使用了另一種填埋垃圾和燒烤食物並用的“燒烤坑”。在寶山遺址出土的銅器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其中出土的銅針四稜體針身和尾端的精心裝飾,則顯示出別致的設計構思與考究的制作技藝。寶山遺存的各種陶器紋飾無不顯示出自身的特點。寶山商時期遺存中的陶器總種類達20多種,幾種主要器類如豆、小底樽形杯等,形式多樣,多姿多彩。陶器制作精致而造型美觀,陶質普遍較好,燒制火候較高,器形規整,飾紋精細。寶山發現的目紋和蛙紋,都是刻畫在作為主要陶禮器之一的高頸小平底樽的肩部,具有特殊的意義,不排除作為符號或文字的可能性。寶山發現的鳥紋為鸾鳥形象,其刻畫於寶山商時期遺存的器物上,年代較早。該鳥紋口銜靈芝,刻畫生動,堪稱早期鳥紋的精美之作,具有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