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切勿粗鄙化“打造”古村古鎮
日期:2016/12/15 23:11:57   編輯:古代建築現在,很多城市為了追求城市建設和外在形象,歷史街區的保護出現了問題,不是努力追求和建設“我有他無”的城市文化特色,而是“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城市形象建設復制化、雷同化、形式化現象十分嚴重。可喜的是,在這次“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評選中,堅持了歷史風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歷史的負責和擔當保護文化的責任的原則,有關文化專家學者的觀點是:對於那些“打造”的、現今很流行的,諸如仿古一條街、仿古街區等偽歷史、假古董的歷史建築和文化街區,不去接受,並且要拒絕這樣的行為。原因在我看來,對歷史、文化,應慎言“打造”。
當下的現實是:我們悠久歷史養育和積澱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是那些最馳名、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類文化遺產,被某些人某些地方熱熱鬧鬧地重新“喬裝打扮”“改頭換面”。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殘剩無多的歷史街區,忽然被“聰明”地發現,它們竟是一種天賜的旅游資源。已經拆掉的無法復原,沒拆的也難逃厄運——全被開發成商業風情街(實際上是風情商業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鎮正被“騰籠換鳥”,遷走原住民,然後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團的“游客天堂”。在這樣的“天堂”裡,連一間見證歷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導游講的傳說不少是編造的民間故事,至於名人故居,大多是找來一些毫不相干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三流字畫,不倫不類地擺一擺。沒人拿名人當回事,只拿名人的名當回事。歷史的內涵、文化的意蘊、獨特的精神跑到哪裡去了?沒人管也沒人問。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濫加改造;一邊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經過這樣的粗鄙化“打造”“改造”,在人們眼裡,古村古鎮無非是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過是幾間老屋子。歷史和文化沒有莊重感、神聖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從哪裡又能感知歷史的、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造”文化的觀念和行為,卻十分流行,似乎必須經過“打造”,才能出作品、出產品、出成果、出影響。拍一部電影,叫做“打造”國際娛樂大片;錄制一個電視新聞,叫做“打造”人氣節目;推出一個藝人,叫做“打造”偶像;出版一套讀物,叫做“打造”圖書品牌;把少林功夫與足球相結合,叫做“打造”少林足球;挖掘年輕藝術家,打造“選秀”運動;建設一個旅游區,叫做“打造”新景點;一座城市建設的文化地標,叫做“打造”城市名片……種種所謂的“打造”,一旦讓文化變成了流水線作業,走的是文化工業的路線,帶上了廉價消費的特征,追求的是物化世俗的狂歡,充滿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和商業的氣息,文化的精神性就看不到了,文化的創造性消失了,文化的品質降低了……
文化學者馮骥才近來說過一段非常精辟的話: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一個詞就是“打造”,只有產業才能打造,文化怎麼能打造呢?精神的東西怎麼能打造呢?你說唐詩能打造嗎?你說愛情能打造嗎?我說我和我老婆用五年的時間打造一個愛情,怎麼能打造呢?這難道不是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