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保單位錢鐘書故居位於新街巷30號-1、32號。這兩天,故居按計劃要把原置於故居門外地面上的“省文保單位”和“故居簡介”兩塊保護牌嵌入大門左右的牆體上,引起住在新街巷32號錢氏後人的質疑。昨天,錢氏後人聯系本報,記者趕到故居了解到,該保護牌的整改得到了上級批復,是按照新國標執行的文保之舉。
“把牆面敲了,把文保和介紹的牌子放上,我認為不太合適。”錢氏後人這樣質疑。對此,錢鐘書故居管理中心主任梁溪清解釋,這是出於更好地保護故居作出的整改措施。錢鐘書故居保護牌因故存在幾處錯謬,長期以來受到海內外專家、游客的關注和投訴。此外,這兩塊保護牌頻被人粘貼和噴塗小廣告,因其石質是白色大理石,易吸收油墨,各種清洗、塗抹、覆蓋也無濟於事,讓故居方和游客們都覺得很煞風景,故居留言簿上也有很多相關反映。鑒於此,故居方認為,更換保護牌石材並讓其“上牆”,並有一定高度且好清洗,能更好地起到保護作用。
據了解,根據新的國家標准《文物保護單位標志》中的相關條款,現有在國標公布之前設立的保護牌均需升級調整。作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景點,錢鐘書故居管理方覺得故居保護牌的整改已刻不容緩,便向上級部門做了有關保護牌亟待整改的緊急報告。很快,市文化遺產局給出了《關於同意錢鐘書故居文物保護標志整改的批復》,“原則同意在不違反《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規定的情況下對標志牌的形制加以整改。”經前期考察和認真比對,錢鐘書故居新的保護牌將采用灰調硬石質的花崗巖,石質更為細密,不易吸附油墨,易清洗,顏色也適合故居的整體風格和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保護牌上,除將原保護牌文中的《管錐篇》更改為《管錐編》外,還對“錢鐘書”加注刻寫成錢鐘(锺)書。故居工作人員華兆瑛介紹,2012年9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一行參觀錢鐘書故居時提出,“錢鐘書”的“鐘”字應寫作“锺”,據說錢先生本人也極不認同“錢鐘書”這一寫法。根據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一度停用的“锺”字被恢復,明確“鍾”簡化為“鐘”。同年,故居方在故居整體形象設計與展板中已把“錢鐘書”更正為“錢锺書”,只保留了作為單位名稱的簡體“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