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重慶800歲千手觀音金身重現 花數千萬搶修

重慶800歲千手觀音金身重現 花數千萬搶修

日期:2016/12/14 12:02:23      編輯:古代建築

專家在進行驗收。吳國富攝

歷時近8年修復的千手觀音金身重現。吳國富攝

吳國富攝

吳國富攝

    修主尊原金箔上貼新金箔“主尊造像在歷史上改動得最多,貼金也最厚。頭冠部分貼金厚達8層,觀音面部貼金也有6層。”項目組負責人詹長發說,在千手觀音造像中,主尊是重中之重,但由於貼金層多,風化導致大量金箔剝落、起殼。金箔多層,材料老化,怎麼修?專家們決定在原有可用的金箔上貼上新的金箔,使得南宋時最早胎體顯露出來。詹長發說:“經過修繕的?

    修手指巖石磨粉斷指再植項目組負責人詹長發介紹,2008年,國家文物局負責人前來考察時,千手觀音造像上突然掉下一根手指。研究發現,以往修復中,斷肢幾乎都是用泥補上去的。在潮濕的空氣環境裡,泥很容易受潮脫落。經過反復研究和實驗,專家們把當地的巖石磨成粉,加上其他材料進行“斷指再植”補形,確保造像在潮濕環境下也很穩固,這是一種創新性的文?

    5日上午,數十名全國文物專家齊聚大足,對耗時近8年、耗資數千萬元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工程進行驗收,800多歲的千手觀音金身重現。目前,這一國家1號石質文物保護工程主體修復已經完工,將於6月13日與游客見面。

    修繕難國內外無相關案例可借鑒

    “之所以被列為國家1號石質文物保護工程,主要是這尊造像表現出‘千手千眼’,在崖壁上開鑿的立體石刻世所罕見。”項目組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詹長發說,從2008年介入到千手觀音修復工程開始,他們采用最先進的X光探傷、紅外線等技術對造像進行調查,用了3年進行前期研究。發現除了受整體氣候因素影響外,大足石刻地區總共有34種病害,一些部位病害疊加,造成千手觀音“病入膏肓”。

    調查研究中,專家們發現重慶夏季的高溫、高濕特別嚴重,導致石刻表面經常水淋淋的。詹長發說,凝結水在流動和蒸發過程中,破壞效應累積,導致造像風化、金箔開裂、剝落等。大足石刻文物專家陳卉麗說,就像屋子裡潮濕,衣物、家具受潮壞掉一樣,目前要解決凝結水問題非常難。

    根據史料,歷經841年風雨的千手觀音經歷至少4次修繕,分別在1570年、1748年、1780年和1889年。而此次修復工程最困難的是,歷次修繕沒有留下詳細的文字記載,國內外又無相關修復案例可借鑒。

    為了探尋千手觀音修復的技術和方法,專家們對潼南大佛、川渝兩地的10多個石窟進行了深入考察,用了許多創新辦法。

    保護難需解決香塵凝結水等問題

    大足石刻博物院院長黎方銀說,以往的修復都是妝金、貼金,用泥和麻線等來修補,而這第五次搶救性保護動用了各方科技力量,是最大、最全面、最科學的一次修復,最重要的是把整個造像的信息完整保留下來,供以後千手觀音保護及其他石質文物修復作為參考。

    詹長發說,很多人關心這次修復後能保護多少年呢?歷史上4次修復間隔數十年到上百年不等。他認為,現在要回答這個問題比較難。盡管此次修復是歷史上最為徹底的一次,但保護難在環境問題上。這就要看今後人們如何來保護她。比如焚香灰塵控制、凝結水等難題的解決。

    黎方銀說,關於危害千手觀音的灰塵顆粒、凝結水等難題,目前正在從兩個方面著手解決。第一是對千手觀音的建築進行通氣性改造,讓對流空氣把凝結水帶走;第二,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研制一種擋在石刻造像前的塵埃阻隔“門簾”,達到既不阻礙人們觀賞,又能阻擋灰塵的目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