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小橋流水人家 四川雅安上裡古鎮(圖)

小橋流水人家 四川雅安上裡古鎮(圖)

日期:2016/12/15 22:51:59      編輯:古代建築
到四川旅游看看歷史文化古鎮那是必須的,到網上一搜,沒成想蹦出76個,名城31個,名鎮39個,名村6個。去哪裡?名氣大的,過度商業開發。保持原生態的,沒有名氣,你也找不著在哪。最後還是選擇旅游條件較為完善的,至少有安全感。

上裡古鎮

上裡古鎮

    游覽上裡古鎮是去碧峰峽時順路過去的。成都新南門旅游中心(現在四川的很多長途汽車站都改稱“旅游中心”)可以買到去碧峰峽,上裡古鎮的車票。

    到雅安才知道,長途車不一定直接開到景點,如果去景點的乘客少,長途車到雅安就不走了,司機會把你安排到雅安發往景點的旅游專線車上,由長途車付給旅游專線車車費。

茶馬驿站

茶馬驿站

    沒能直達景點多少讓人心中不爽,轉而一想拉40多人的大客車就把三兩個人送到景點確實賠賬,為司機的生計考慮,就認可了“中轉”。雅安發往景點的專線車全部是當年購置的新車,“中轉”的乘客是保證有座位的。

    上裡古鎮是屬於那種出名較早,商業味道較濃的古鎮,不過去的時候是淡季,鮮有旅游團隊到訪,游人不多,住宿、吃飯都可以討價還價。白天游人寥寥無幾,夜晚萬籁寂靜,感覺不錯。如果旺季來這裡,肯定要飽經摩肩接踵的痛苦磨難。

    上裡古鎮被茅溪河、白馬河兩條小河相擁,沿河黛瓦木屋錯落,石橋、石碑、石塔散布其間,老街、廣場石板鋪就。村外阡陌縱橫,不時閃現勞作的身影。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兩條小河上的石橋和它周圍的景致。

讓人著迷的村落

讓人著迷的村落

    小鎮西邊有著名的二仙橋,是清代建築,橋下流過的是茅溪河,向東延伸。據傳說是人們在慶賀新橋落成時活生生見到兩位和尚模樣的神仙。二仙橋西邊近處是古磨坊,遠處還有羅漢橋,村民說那裡正在施工,沒啥看的。

    沿河是古時的茶馬驿站,現在也是客棧、商鋪、茶樓節次鱗比。淡季游人很少,生意清淡,但是商家依然在堅守中期待。

    因為上游施工的原因,河水泛著紅色泥漿的顏色。但是不妨礙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這二仙橋比江南那些古鎮石橋更具野趣,橋上石縫中長滿蒿草籐蔓,橋畔淡色花叢相伴左右,很有味道。

二仙橋“斜塔”

二仙橋“斜塔”

    上裡古鎮差不多是有橋就有石碑,二仙橋的石碑有底座、香爐、神龛、剎頂組成,更像是一座塔。看上去有些歪斜,開始懷疑是視覺誤差。用三腳架上的水平儀與一株筆直的松樹瞄了一下,這石碑確實向北傾斜。這個傾斜會使人聯想到比薩斜塔,只是二仙橋“斜塔”個頭小了點。

    枯水季節,河床暴露無遺。回望二仙橋,確實風采迷人。

磐安橋

磐安橋

    從二仙橋向下游去是一座三拱平橋,叫磐安橋,橋畔風景很是好看。橋下的河水看不出流動,靜得像是湖水,古樹、瓦屋倒映水中,漂亮。

    磐安橋的北端正對韓家老宅,這是必看的深宅大院,是老韓家歷時三代建成的,在上裡鎮堪稱一絕。不過院內建築年久失修,有些破敗。

    橋頭石碑上刻有紅軍1935年途經此地是留下的抗日標語。這樣的標語在上裡多去啦,成為上裡古鎮一景觀。

茅溪河、白馬河二水環繞的交匯處

茅溪河、白馬河二水環繞的交匯處

    上裡古鎮被“兩水環繞”,這裡便是茅溪河、白馬河二水環繞的交匯處。兩條水系碰撞在一起居然平靜如鏡,不可思議。

    這裡可以看到兩座橋,近處石板橋是平水橋,遠處三拱橋是高橋。

    平水橋樸實無華,僅能容兩人並行,是通往古戲樓的便捷通道。古戲樓沒有出奇冒泡之處,只是戲樓後面臨河而已。

    要說戲樓與別處不一樣之處,那就是戲樓兩米多高的後山牆上和平水橋銘碑上留下了紅軍德城政治部刻下的抗日宣傳標語。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雅安,紅一軍在上裡境內駐扎半年之久。紅軍成立了四個代號為“認真、德城、紫光、崇安”的政治部,刻下了“共產黨是窮人的政黨“、”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北上抗日的主力軍”等近百幅標語。當年紅軍過境時留下的石刻標語大多保存完好至今,看來上裡百姓還是心向共產黨和紅軍的。

戲樓的雕刻

戲樓的雕刻

    西樓山牆上有石雕的“海報”,分別是《禹王鼎》、《戰洪州》、《武家坡》,雕刻十分精美。

戲樓前的廣場周圍小飯館不少,本人的早餐、夜宵選在了這處韓師傅撻撻面。

    在上裡與二仙橋齊名的是這三拱的高橋,有人稱它是清代的立交橋。因為橋上橋下都可通行。

龍頭

龍頭

    橋畔水邊有一瓦頂小亭子,很方便洗衣洗菜。可以看到一條石龍尾巴在岸上,龍頭在水中鑽出來。雨季這龍頭的口中可以吐出水來,估計是鎮上的排水系統,是很有想象力的設計。

    條石砌築的的防護堤上紅軍石刻標語隨處可見,上裡也因此成為紅色景區。

    那上裡古鎮最大的一座橋在哪裡?找到文峰塔就找到這座橋啦。

上裡古鎮最大的一座橋

上裡古鎮最大的一座橋

    文峰塔好找,沿著兩水交匯處向下游走就行啦,就是從雅安來的路上。從水車那裡繼續向下游走。 

    這座橋一個大拱,十個小拱,橋頭那座塔就是文峰塔。這座橋還是一處交通樞紐,上裡的鄉村公交車站就設在這裡。

文峰塔

文峰塔

    橋頭塔高五層,四層在橋面之上,一層在橋面之下,形成了橋抱塔奇觀,沒見過這麼建橋的。隨後你會猜謎,為什麼橋要把塔抱起來?

    那橋是什麼名字?《雅安市公路交通圖》標明是“字庫橋”。人們習慣把這裡叫文峰塔估計是先有塔,後又建了橋。猜測而已。

石刻

石刻

    塔下有字紙爐,為上裡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燒字紙之用。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習俗“敬天惜字”。寫有字跡的紙張不可隨意丟棄,要有專門的禮儀,在專門的場所和設施焚燒,這座塔便是專門修建來焚燒字紙的建築。是上裡古人彰顯儒雅文風的見證。

    想象,當年紅軍知道上裡這地方有焚燒字紙的傳統後,就把標語刻在塔體石頭上,看你怎麼燒,所以標語得以留存下來。這也是姑妄言之。

雙節孝石牌坊

雙節孝石牌坊

    從文峰塔轉到橋下向下游走兩百米便到雙節孝石牌坊。是道光19年為表彰姑媳兩代重節守孝奉旨而建,雙桅設計古樸莊重,石坊浮雕精湛。門票收費2元,淡季商量商量1元也成。

    原准備找個制高點拍張上裡古鎮的全景,當地人說有個看全景的觀景台,但是前不久山體垮塌,沒發上去了。無奈,爬到房東的四樓露台上拍了幾張,能看到的全是瓦屋頂。

    鎮子內餐館不少,但是掛牌牌最多的是這家紅軍飯館。

紅軍飯館

紅軍飯館

    紅軍飯館的菜譜很有意思,雪山老臘肉、搶奪泸定橋、穿越大草地、翻越夾金山、同甘共苦、三軍會師真不知道是哪些食材。鎮子裡老宅院不少,鐘愛老建築的人會有喜歡的素材。

    上裡古鎮還有一處拍水中倒影很好的地方,那就是長壽橋。最好清晨就去。

長壽橋

長壽橋

    為啥早晨去長壽橋?人少。游客都在沉睡,路上只有上學的孩子和起早的居民。因為也沒人到水裡去攪合,水面如鏡,倒影相當清晰。路途上還可以看到徐向前指揮部。

徐向前指揮部

徐向前指揮部

    只有喜歡攝影的人才會起早,有位70多歲的攝影老者比我來的早些。

    上學的孩子對這幫照相的司空見慣,招呼半天也不肯給個正臉。

    這水面就像鏡子一般,太難得啦。就剩下一件事,按快門。

村中美景

村中美景

    小河在徐向前指揮部這裡拐了個直角彎。岸邊忽然出現一位粉衣小姑娘,蹦蹦跳跳上學去。

迷人村景

迷人村景

    橋周圍的山並不高,可是陽光遲遲照不到橋面上,照張金色拱橋的願望成了癡心妄想。

    百姓說在長壽橋上走一走,就會長命百歲。其實這長壽橋很少有鎮子外面的人行走,橋面成了晾曬場地。赑屃馱著橋銘碑,長壽橋大概由此而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