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新方式過春節 到美麗的古鎮感受溫暖(組圖)

新方式過春節 到美麗的古鎮感受溫暖(組圖)

日期:2016/12/15 15:35:58      編輯:古代建築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該考慮考慮這個春節怎麼過?去陪老人?應該,可是忙了一年就這麼少有的兩個長假。去旅游?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組個小團,到國內的幾個美麗古鎮去轉轉,以新方式過個傳統的春節,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讓這個春節能讓你感受到親情、感受到溫暖……

雲南和順古鎮
雲南和順古鎮

一、南亞第一鎮——雲南和順古鎮

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長期的國際貿易、文化、外交、軍事、宗教的交流,使這裡一直是中國面向南亞的第一重鎮。沿著西南絲綢古道,翻過巍峨的高黎貢山,走進和順。就像走進了一座文化迷宮。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鱗次,舉手投足之間便可觸摸到斑駁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氣息。無論是誰都會由衷地慨歎——在這極邊之地方,居然藏匿著一個如此輝煌的村落,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和順鎮位於雲南省騰沖縣城西南四公裡處,四面火山環繞,山上名木古樹郁郁蔥蔥,濤聲陣陣;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練般鑲嵌在廣袤的稻浪、黃花之間,靜谧而又耀眼;一泓繞村碧水,魚翔淺底,河畔古柳如煙;濕地、龍潭、峽谷,鹭鸶、野鴨、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現了恬靜的世外桃源。 六百余年來,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和順,兼收並蓄,成為了中華文明與南亞、西方交融的窗口。通過幾十代和順人的艱辛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培育出了許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賈。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藝術價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築群。 和順鎮有17平方公裡面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火山環繞,山上名木古樹郁郁蔥蔥。這裡四季如春,溫泉、礦泉水資源豐富,是人們生活和休閒旅游的勝地。

和順人世世代代外出闖蕩,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在這裡,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築、南亞建築的元素。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譜和宗族活動流傳至今。七大寺廟,佛道儒共存。六百年歷史養育了哲學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樹聲等一大批歷史名人。

和順以獨特的六大魅力——面向南亞的第一鎮;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 西南絲綢古道上最大僑鄉; 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景區——征服了來此旅游的人們。

江西婺源
江西婺源

二、書鄉——江西婺源

婺源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剛巧處於黃山、廬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游金三角區域。

婺源縣建於唐朝開元28年(公元740年),境內林木蔥郁、峰巒疊幢、峽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樹、茶亭、廊橋及多個生態保護小區構成了婺源美麗的自然景觀。靈巖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三十多個溶洞,這一帶自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名勝,各個溶洞內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處,公園內的鴛鴦湖棲有上千對鴛鴦。婺源不僅自然風光秀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有“書鄉”的美稱,從宋代以來,婺源出了文學家朱弁、理學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祖居;建於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台灣詹氏後裔前來觀光、祭祖。

靈巖古洞群、古樹名木、明清建築及古文化,是婺源風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細品味這些景觀,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綠水中,不經意路過的一棵古樹、一株老籐、一段斷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對於游歷過名城的海濱和名山大川的游客來說,來婺源旅游會感受到別一種寧靜清悠的享受。

浙江烏鎮
浙江烏鎮

三、中國江南的封面——浙江烏鎮

位於浙江省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沖,俗稱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據烏青鎮志記載,春秋時此地為吳疆越界。 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 ; 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缤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亘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美麗。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保存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裡。烏鎮從1998年開始發展旅游業,目標是使烏鎮保持一百年前的老樣子。烏鎮地處江南六大古鎮的中心位置,它離上海只有80分鐘的車程,離杭州僅50分鐘的車程,離蘇州也很近。

桐鄉市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裡。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 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過“逢源雙橋”,遠遠水面上漂來一 葉扁舟,兩位鄉間女子坐在船頭,悠揚的江南小調也越飄越近,走在如今的一些老街上,常會心生感觸:舊貌還在,氣韻無存,但游烏鎮沒有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如今的烏鎮大致分類為傳統商鋪區、傳統民居區、水鄉風貌區、傳統餐飲區、傳統文化區、傳統作坊區。作坊區內,竹藝、扇藝、陶藝、壺藝、文房四寶、木雕、紡紗織布……曾在桐鄉周圍流行一時的手工作坊一家挨著一家。商鋪區裡,曾在烏鎮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商鋪、當鋪、藥鋪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現著,只不過留下了歲月刻下的刀刀痕跡。民居區修舊如舊,最值得訪問的就是那些仍沿街而居的老人們,他們與烏鎮共同走過了數十年的光陰。文化區,印象深刻的是藍印花布“漫天起舞”的庭院,音韻锵锵的古戲台,還有幕布上的那一段“皮影”傳說……? 烏鎮1991年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去年初,桐鄉初,桐鄉市先後投資8000多萬元進行大規模的古鎮保護與開發,確立了100年前清朝末民國初的時空定位和挖掘民俗民間文化特色的個性定位。

那時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裡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莺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有一個我曾經深深魅惑過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如何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裡一簾幽夢,猶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玫瑰...”

江蘇周莊
江蘇周莊

四、中國第一水鄉——江蘇周莊

周莊舊名貞豐裡。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豐裡該名為周莊。周莊是個具有九百余年歷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澱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於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著原有的水鎮建築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築;如元末明初巨富沈萬三後裔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後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九百余年的悠遠歷史,九百余年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留連,無愧於“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無愧於江南水鄉古鎮的典范。

圍繞全鎮有澄湖,白岘湖,澱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條大小河流,鎮上有四條主河道,因此周莊自古有“水鄉澤國”之稱,總面積36平方公裡,圓圓小鎮,宛如飄在水面上的一片荷葉。周莊古稱搖城,原系春秋時吳國太子搖的封地。周莊又名貞半裡,北宋當地人周迪功郎笃信佛教,捨其故宅和200畝良田給寺廟當廟產,百姓們感其恩德,遂更名為周莊。

周莊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貞豐橋畔詩韻悅耳;富安橋橋樓合壁;雙橋聯袂而築,各有特色。

周莊的水,源遠流長,波光粼粼的“井”字型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游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蕩漾。

周莊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尤以沈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

“中國第一水鄉”不僅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無數游客,更榮獲包括聯合國“迪拜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等多項國際殊榮。2006年3月6日周莊榮獲了“美國政府獎”。據悉,美國政府獎是美國為表彰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者而設立的一個獎項,在國際文化藝術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而“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小鎮。

安徽宏村
安徽宏村

五、水墨鄉村——安徽宏村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約公元1131-1162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更名為宏村。

宏村是以汪氏家族為主聚居的村落。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漢末南遷,其後裔遍布江南各地。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約在南宋時遷居到徽州,是為宏村始祖。

宏村整個村落布局似牛形,故被人們稱為“牛形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崗山為“牛頭”,滿山青翠蒼郁的古樹是牛的“頭角”,村內鱗次栉比的建築群是“牛身”,碧波蕩漾的塘湖為“牛胃”和“牛肚”,穿堂繞屋,九曲十彎的人工水圳是“牛腸”,村邊的四座木橋為“牛腿”,宏村就似一頭臥牛處於青山環繞,稻田連綿的山岡之中。宏村距西遞僅有18公裡,氣候大致相同。

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镂、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樸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籐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

宏村有著類似方格網的街巷系統,用花岡石鋪地,穿過家家戶戶的人工水系形成獨特的水街巷空間。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為中心,周邊圍以住宅和祠堂,內聚性很強。村落裡現存有明清時期修建的民居158幢,其中的137幢保存完整。清民居建築不僅擁有優美的環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築造型,而且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傑出代表之一。

村中民居大多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村落特有的“宅園”、“水院”,使宏村的民居建築開創了徽派建築裡別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宏村是徽州傳統地域文化、建築技術、景觀設計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徽州傳統建築文化的真實見證。宏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私塾六所,稱“倚湖六院”,專供族人子弟授業解惑,以育人才之用。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六院合並重建,取名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書院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建築高大宏偉,莊嚴寬敞,為徽州古書院代表建築之一。

江蘇光福古鎮
江蘇光福古鎮

六、蘇繡之源——江蘇光福古鎮

吳縣市光福鎮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位於蘇州市古城西南28公裡的太湖之濱,南鄰太湖區,西鄰太湖、北通長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有“魚米之鄉”,“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 ,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游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光福主要的景點有鄧尉山塢、銅觀音寺、光福塔、司徒廟等位於鄧尉山塢,是我國四大探梅勝地之一。鄧尉梅花甲天下,以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著稱於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梅花盛開時,繁花似雪,暗香浮動;微風吹過;香飄數十裡。山上有“聞梅館”、“梅花亭”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荦題書的“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詩碑刻。周圍還有數百畝梅林,形成“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賞梅景點。

銅觀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幾經興衰,現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13年)建築,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有個農民在光福神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像一尊,後送至寺中,於是被改為銅觀音寺。寺內殿宇富麗堂皇,除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金剛殿 、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後亭、台、池、榭、點綴雅致;奇卉怪石,羅列其中;樹林青郁,景色迷人。

光福塔又稱捨利佛塔。坐落於龜峰山巅,始建於梁大同年間,距今一千四百多年,1998年修葺一新。塔為四方七級,高38米,身邊寬5.18米。光福塔踞山臨湖,景色旖旎,猶如一幅洗煉的中國畫展現在游人面前。登臨塔山縱眼四望,但見高處峰巒攢簇,低處層林疊翠,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給人以“不在畫中,似在畫中”之感。

司徒廟位於鄧尉山山塢的梅林叢中,相傳東漢大司徒鄧禹晚年就隱居於此。廟裡供奉著鄧禹塑像,院內有當年鄧禹種植的漢柏四株,已歷1900余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視曾多次觀賞,並賜四株古柏為“清奇古怪”,洵為天下奇觀。明代《楞嚴經》、《金剛經》石刻保存在廟內。據此,江蘇省人民政府已將這組古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