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建起9座牌坊 初現“小橋流水人家”風貌
日期:2016/12/16 18:45:05   編輯:古代建築“在絕大部分人印象裡,‘江南第一家’好像只是那個鄭氏宗祠,事實上鄭氏宗祠只是一個核心景點而已。我們這次規劃設計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江南古鎮。”昨天,“江南第一家”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羅洲告訴記者,目前,鄭宅古鎮經過多次修改,已通過專家論證。經過數月的努力,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雛形已呈現在浦江東部這個小鎮。
現場:九座牌坊全國第一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鄭宅鎮,雖然天上還下著小雨,但施工單位還正在努力搭建一座石牌坊。修復古鎮工程是從去年8月啟動的,在古鎮的入口他們將搭建9座聖旨旌表牌坊,其中包括木牌坊、石牌坊和磚雕牌坊。浦江縣相關部門、江南第一家管委會、鄭宅鎮的各級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施工單位都在夜以繼日地工作。“我們希望能夠在今年11月以前完成,據說這麼多座牌坊在國內的古鎮中也是第一的!”一位隨行的當地干部介紹。
蜿蜒曲折的白麟溪穿鎮而過,數百年來村民住宅依溪而建。白麟溪全長6.2公裡,其中鎮區段1.2公裡沿岸就分布著著名的孝感泉、老佛社、九世同居、建文井、“十橋九閘”等國家文物保護點。昨天,記者沿著白麟溪旁新修的石子路緩步而行,兩岸的部分傳統民居、商業鋪面已煥然一新:灰牆、黛瓦、坡頂、木排門、青石板,一派明、清時期浦江民居的傳統風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如果說以前的‘江南第一家’給人們的印象只是一家的話,那麼現在我們要展示的‘江南第一家’就是這個美麗的古鎮!”當地干部說。
特點:處處展現文化底蘊
在鄭宅鎮棗園村,家家戶戶外牆都塗上白漆,村“兩委”結合新農村建設,撤下原先容易變髒的泡沫塑料告誡牌,換上濃郁浦江農村書畫特色的板書。內容則是結合“江南第一家”的特色,精選了《鄭氏規范》中“子孫當以和待鄉曲,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進退不已者,當理直之……”等數十條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家規。不僅原先亂塗亂畫的“牛皮癬”沒了,而且這些先祖對如何做人、尊師、為官得到有益的啟示告誡也在潛移默化中教育村民。
願望:重塑理想鄉土社會
不論是鄉鎮干部、導游,還是目不識丁的老人,看到游客都是樂呵呵的,民風淳樸可見一斑。一位周姓居民居住在鄭宅鎮棗園村已有好幾代,“對於鄭姓大家族而言,我們家是外來的小姓,但眼看著我們鄭宅發展起來,我們也跟著享福了,所以打心眼裡擁護古鎮規劃。”一句“我們鄭宅”,道出了鄭宅人強烈的身份認同感,道出了鄭宅人的鄉土意識。
一位鄉鎮干部說,發展尋根游、建設家族游至今,鄭氏宗祠已經收集到散落在各村各家的200多塊歷代匾額。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污染加劇,近些年白麟溪成了一條臭水溝。經過一段時間的清淤整治,漂浮在溪中的生活垃圾少多了,白麟溪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
白麟溪兩岸傳統民居建築圍繞祠堂而建,正是鄭宅古鎮濃厚宗族文化的主要體現。把鄭宅這個大家族捆在一起的,與其說是“鄭”這個姓,還不如說是由親緣、地緣、宗族、道德信仰、鄉規民約織成的網。而且,這個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所有“理想”。(通訊員 盛鋒 記者劉偉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