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魯史古鎮 茶馬古道上的寂寞“小上海”

魯史古鎮 茶馬古道上的寂寞“小上海”

日期:2016/12/15 22:20:05      編輯:古代建築
 魯史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小鎮,曾有“小上海”的花名。如今繁華散盡,魯史人依舊堅持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做豆腐、熬醬油、手工搾油、印甲馬、刺繡……日復一日。在魯史閒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你將遭遇到哪位馬鍋頭別樣的傳奇,在哪條巷道裡,你又會邂逅上哪一位民間手工藝人。

  感謝搜狐網友“雲茶女人”提供本文圖片!

 

  魯史是個小鎮,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38米,總面積僅有43萬平方米。但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特殊的緣故,曾一度成為滇緬茶馬古道的咽喉重鎮,號稱“茶馬古道第一鎮”。是當時滇南通往蒙化(今巍山縣)、下關、昆明,北上麗江、西藏,直達印度等國家。南到緬甸的重要驿站。

搜狐旅游重磅推薦

  魯史古驿道開辟於1328年,清乾隆26年(1761年),瀾滄江青龍橋建成,商旅與日俱增,魯史成為順寧通省驿道瀾滄江和黑惠江之間的住宿驿站,在這近700年的歷史進程中,不知有多少馬幫來來往往,由北到南運進絲綢,運進百貨,運進中原的文化,又從南到北運出茶葉,運出藥材和山風野俗。其商品貿易的發達,使人們又賦予了它鳳慶“小上海”的美譽,外地商人在此集結,休集馬隊,當地人則從獲利中支出,修建起一幢幢繁復的宅院民居。歷史的積澱使這座被重重大山圍住的僻遠小鎮,具有了一種異於其他古鎮的神韻。

  魯史古鎮是滇西片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群之一,從整體上看,民居建築風格受大理白族文化以及江浙一帶的影響,具有典型的南诏建築風格。全鎮以“三街(上平街、下平街、樓梯街)七巷(曾家巷、黃家巷、十字巷、駱家巷、魁閣巷、董家巷、楊家巷)一廣場(又稱四方街)”為中心,呈圓狀分布。

 

  魯史至今還保存有一段烙滿馬蹄印的青石板道,3米多寬的道路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民居以一枚印狀般的四合院和一正一廂一照壁式的三合院為主,形成“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獨特風格。

  這裡四合院的營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兩廂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此門就自成天地,很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寬敞的院落內,植樹栽花,疊石造景。在臨街或靠路的牆體上,有畫有詩。

去過的人這麼說

  魯史古鎮樓梯街的早市顯得更為熱鬧,馱柴的馬、驢,擔菜的農婦從四面八方的小路上聚攏來,你接我我挨你,青菜、蘿卜、豌豆粉、粑粑卷、苦荞糕、毛豆腐、臘豬肉……早市貿易就此拉開。那石板鑲嵌的街道你來我往,熱熱鬧鬧。“半為山村半為市,可作農捨可作商。”這是對魯史古鎮的一個再確切不過的概括。

 

  交通:

  到昆明下火車後,火車站門口往前50米處就有長途汽車站, 150元左右就可以到臨滄,到了再轉車到鳳慶縣。鳳慶至魯史古鎮約84KM,約需兩個小時。

  美食:

  最能挽得住游人腳步的是魯史的獨特美食,魯史古鎮是中原文化向邊遠地域滲透的必經之地,既有川味的麻辣,也有廣味的香甜,更有臘火腿、豆腐腸、豬泡肝等美味佳肴。

  逢年過節,魯史人都要做豆腐,做好的豆腐是贈送遠親招待客人的上好禮品。閒時,不管男女老少,魯史人喜歡帶上家人、邀上親朋到豆腐攤上小坐。咬一口豆腐,品一口春尖茶,其中滋味,不可言傳。山裡來的彝家漢子,賣掉手裡的山貨,相邀到豆腐攤上,一碟豆腐,一杯老白干,就能讓他們活得比神仙還快樂。

  住宿:建議回鳳慶縣住,有不同價位,條件好一點的也就在一百元左右。

  民俗:

  魯史古鎮吸引人的地方還有很多,除了豐富的特色風味小吃,三坊一照壁的大院裡看當地人打歌也是不容錯過的。打歌的隊伍裡有老奶奶級的婦女,也有剛晚自習回來的女孩子。

  打歌即選一場地,在場中央燃起熊熊篝火,由打歌組織者以箫聲或笙聲召集。起初幾個人邊吹箫笙邊舞,青年男女聞聲加入,群起而舞,舞步整齊而雄壯。時間有長有短,有時一場歌可以通宵達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