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震坍塌的亥母寺遺址考古發掘本月初在甘肅武威啟動,這一塵封80多年的西夏石窟遺存神秘面紗有望被揭開。
甘肅武威亥母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雪野介紹,亥母寺遺址的發掘包括窟前遺址及洞窟發掘兩部分,其中石窟發掘過程中涉及加固、支護、窟內清理及相關文物的保護等,工作量較大,整個發掘工作預計需3年時間。今年計劃完成4號窟的發掘,在此基礎上,依次開展3、2、1號窟的清理發掘工作。
亥母寺遺址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梁半山腰處。據清乾隆年間編修的《武威縣志》記載,亥母寺洞窟開鑿於西夏崇宗正德年間(1127—1134年),元、明、清各代都有修建。由於石窟所在地的石質不佳,在1927年武威發生的大地震中,洞窟全被震塌,洞外窟前建築也全部被毀。1938年,當地在震毀的窟前遺址重修了七間殿宇,1951年被拆。此後,亥母寺便成為一片廢墟。
上世紀八十年代,該遺址的重要性被發現。先是1985年,當地信徒挖開1號窟前部,在窟內搞佛事活時發現了一大批西夏時期文物,有西夏文和藏文佛經、唐卡、繡花鞋等。後是1989年,武威市博物館對暴露的洞窟及窟前寺廟遺址進行了初步清理,發現了另外三個洞窟,每個洞窟中均有藏文經卷殘頁、泥佛塔、瓦當等文物發現。
依據當地史志記載和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專家認為,亥母洞遺址是西夏時期創鑿的藏傳密教靜修之地,洞窟中發現的西夏時期的唐卡上有“上樂金剛和金剛亥母如意輪壇城”,清楚表明石窟中尊奉的是噶瑪噶舉派本尊之一金剛亥母,這也是亥母寺遺址名稱的由來。
趙雪野介紹,截至目前,該遺址尚未開展過科學、系統地發掘工作,特別是洞窟內布局及文物保存情況不明。此次發掘的目的在於進一步查明遺址整體狀況,全面開展對洞窟內文物的保護與研究,並為西夏時期藏傳佛教在武威一帶的傳播尋找新的考古證據。
西夏是1038年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建都於今寧夏銀川市。西夏鼎盛時期曾與兩宋、遼、金並存,疆域橫跨今寧夏、甘肅、青海、陝西、內蒙古等地。1227年西夏王朝被蒙古滅亡,許多文獻文物遭到嚴重損毀。上世紀以來,大量西夏珍貴遺存在甘肅武威被發現,所以武威又被認為是西夏王朝的“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