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大埔縣百侯鎮:隱匿山間的書香古鎮

大埔縣百侯鎮:隱匿山間的書香古鎮

日期:2016/12/15 16:26:28      編輯:古代建築
百侯鎮海源樓。 百侯鎮海源樓。
百侯鎮古建築。 百侯鎮古建築。

  經歷時光洗練而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築,蜿蜒曲折宛如迷宮般的鵝卵石路,別具風格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觀……走進梅州大埔縣百侯鎮,如同進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築、民俗博物館。漫步其中,一幅幅頗具客家風情的景色畫卷讓人目不暇接。

  從梅州大埔縣城驅車十余分鐘,便可來到梅州市目前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鎮境內。據了解,該鎮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有120多座。更令人驚歎的是,此地歷來文風鼎盛,書香氛圍濃厚。提起當地流傳的“同堂七魁”、“同榜三進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話,幾乎每個村民都能娓娓道來。

  客家村落建有西式建築

  站在位於百侯鎮侯南、侯北村的百侯名鎮旅游區正門前,游人們很難不被公路邊一座雕塑精美、氣勢恢宏的院落吸引。步入庭院,這才發現院內不僅有一座典型的客家式院落,另一側還有一幢二層樓的西式洋房。中西建築元素在這一處小小的庭院空間內交匯融合,讓人驚奇不已。

  百侯鎮鎮長吳文新告訴筆者,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被稱為肇慶堂,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步入客家院落屋內,正堂的橫匾“肇慶堂”是原國民黨將軍張發奎所書,下堂橫匾“人登壽域”則是軍閥陳炯明所寫。在院內抬頭仰望,中式院落的雕梁畫棟刻畫得栩栩如生,西式洋樓外牆上的雕刻亦是精美絕倫。據介紹,肇慶堂由侯南村人楊敬修的三兒子楊蔭垣興建,建房時選取優質石材、木料,並從各地請來建築、雕刻、繪畫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樓時還特地聘請外國人監工,先後共歷時3年才落成。

  據了解,像肇慶堂這樣中西合璧的建築,在百侯鎮上並不只一處。清末民初時期,百侯鎮許多村民外出經商,後回鄉建房,引進了不少獨具外國風情的建築。歷經時光的洗禮,其中一部分仍然保存至今。

  如今的侯南村內,客家古建築隨處可見。更為難得的是,其中大部分建築仍有村民居住。村民楊育超如今仍然住在祖輩傳下來的海源樓內,他告訴筆者,這幢外形歐式,內為中式的樓房已有95年歷史了。這麼多年來,除了一些小修小補,樓房的格局並沒太大改變。

  在侯南村內漫步,常常會在鋪滿鵝卵石的小道中迷失方向。吳文新告訴筆者,先前村內到處是鋪滿鵝卵石的小道,連道路兩旁的牆體都是鵝卵石鋪成,被稱為“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樣。”後來為了村民出行方便,有一部分要道被改建為水泥路,但村內仍然或保存、或新建了一部分鵝卵石小路,頗具古時意趣。

  “一腹三翰林”傳為佳話

  “這裡原來叫"白堠",民國之後改為"百侯",取的就是多出文侯、人才的意思。”吳文新告訴筆者,明清時期,百侯鎮就擁有翰林5人,進士23人,文武舉人134人。在近現代,這裡亦是人才輩出,原國民黨上將、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將軍和著名愛國大實業家肖畹香等都是百侯人。

  在旅游區內漫步,道路兩旁豎著不少“百侯名人”、“百侯名文”的宣傳欄,襯托著古鎮內濃厚的書香氛圍。百侯鎮共有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是肇慶堂,另一處則是具有兩百余年歷史的“通議大夫第”。在當地廣為流傳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與這座院落相關。清康熙年間,此地有一名讀書人叫做楊之徐,育有七個兒子。其中第三子楊缵緒、第六子楊黼時、第七子楊演時三人先後考中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進翰林院。一母生下三名翰林,造就了“一腹三翰林”的佳話。

  據介紹,這座客家大院正是乾隆年間陝西按察使—楊家第三子楊缵緒的故居,這座九廳十八井的官廳式大院外表氣派,內飾精致考究,屋內抬梁斗拱均雕刻各式花草圖案。通議大夫第的正門前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遠遠望去,生機盎然的自然風景與古樸大方的客家院落相映成趣。

  陶行知弟子曾在此施教

  在驅車離開百侯名鎮旅游區時,筆者在路旁發現了一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陶行知和百侯鎮有何聯系?

  細問之下,吳文新才告訴筆者,國民政府時期,中將楊德昭曾邀請陶行知來百侯施教。陶行知便委派了他的學生潘一塵等十三人,到百侯開展“生活教育”,以 “小先生制”普及百侯鄉村教育,為百侯鎮培育了豐厚的文化教育土壤。如今,百侯中學仍然懸掛著陶行知為該校建校十周年的題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百侯中學也成為了國內知名的陶行知教育基地,享有“北有曉莊,南有百侯”的美譽。1985年,省教育廳還將百侯中學定為“廣東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實踐基地”。

  坐擁如此豐厚的文化遺產,百侯人保護村落、發揚文化的意識正在覺醒。雖然鎮財政並不寬裕,百侯鎮仍投入2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繕了肇慶堂、通議大夫第等20多座古民居,修復了200多米谷巷道,並在主要游覽線路上安裝了景區導覽圖、路線指引牌等。景區內種植的大量羅漢松、紫薇等名貴花木,也是百侯鎮大手筆投入的結果。為維護環境衛生,鎮政府還專門聘請保潔人員清理鎮區主要街道。

  據吳文新介紹,目前侯南村的一座老祠堂將被翻新,作為向游人展示翰林文化的展覽館之用;村裡的另一座素謙公詞,修建後已成為村裡老人演奏漢樂的好去處;位於侯北片區,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騎樓街,目前正在進行全面修復工程。“工程完工後,當年民國騎樓老街的風貌將重現百侯。”吳文新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