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古鎮簡介
日期:2016/12/16 18:11:56   編輯:古代建築柯橋鎮內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數十座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石橋和鋼筋水泥橋把全鎮連成一片。集鎮布局以河道為骨架。作為商業古鎮,它主街瀕河,商店多依河分布,民宅常傍水而建。沿河商店多蓋有雨廊翻軒,可避風雨。傳統民居既被河道分隔,又有古橋相連。烏篷小船整齊地停靠在河沿兩旁,每有游客上船,船老大便用紹興人所獨有的手腳並用的劃船方式,將客人送達目的地。槳聲欽乃,水聲嘩嘩,游客坐在烏篷小船上,能充分體會到水鄉之游的樂趣。
在這裡最能體現古鎮風貌的精華地段當數鎮中心古運河與柯水相交的十字交叉口。此處以河道為分界線,把陸地劃成四大塊,東、南、北三面以融光橋、永豐橋和新柯橋相連。建築格局隨岸取勢,依河傍水,配以白牆青瓦、雨廊翻軒、茶館酒肆,水、路、橋與古式建築融為一體,成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絕妙寫照。鼎足而立的三橋之中的融光橋,俗稱“大橋”,系明代所建的單孔石拱橋。拱圈內頂嵌龍門石三塊,其上深雕盤龍圖案,栩栩如生。橋拱內設纖道路,兩端鑿有吸水獸頭,怒目圓睜,咧嘴卷舌。橋面護以素面實體欄板,橋欄外沿常年蔥綠的籐蘿纏繞下垂,宛似橋簾,飽含情趣。該橋造型古樸,氣勢雄偉。
鎮東原有柯亭。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後漢書・蔡豈傳》注:“蔡邑告吳人曰:吾昔嘗游會稽高遷亭,見屋椽中東第十六根可以為笛,取用果有音。”因為這支竹取自柯亭,後人便把這笛子稱為“柯亭笛”。柯亭原為驿亭,它地處一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面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築,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其南面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後人紀念蔡邑所設。辛亥革命前後,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吊古跡和游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在鎮南,有一四面環水的“絕倭塗”。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橋獨山村出現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長於。為了紀念這位“醢一人,活千萬人”的抗倭義士,人們立祠於其獻身之地,易其地名“化人壇”為“絕倭塗”,並把前後兩座橋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後祠倒塌,在橋頭建立“姚先烈抗倭紀念碑”。該碑高6.5米,碑座呈正方形,碑身正面刻有姚長子像,背面镌刻著他的英勇事跡,稱贊其“效死鄉梓,名垂千古”。紀念碑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之南即為著名的柯巖風景區。
在柯橋眾多的名勝古跡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古纖道。古纖道又名運道塘,民間俗稱“官塘”。它以紹興出產的青石板、青石條壘砌而成,或傍岸而築,或架水而出,遠處望去,就如同一條青白練帶,極富水鄉特色。據嘉慶《山陰縣志》載,纖道是“唐元和十年(815年),觀察使孟簡所築”,長達百余裡,其中以柯橋鎮東西兩側的兩段纖道為代表。鎮東謝橋附近一段,為實體纖道路,路基用石條實砌,路面覆以石板,整段路全長3裡許,略呈“S”形彎曲,不僅有助於減輕風浪對路基的撞擊,同時也給塘路賦予了美感;鎮西阮社大平橋附近一段為石墩纖道路,整條纖道實際上是一座接一座的小石橋,它每隔2米多砌一石墩,上鋪石板相連,這樣既減少了石料的用量,又增添了纖道的藝術美。1988年1月,古纖道以其獨特的價值,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現已成為紹興水鄉風貌的一大標志。它精巧的設計,優美的造型,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客,也吸引了許多美術、攝影及影視工作者,在報刊雜志和影視屏幕上,常常可以欣賞到它的風采。與纖道相交、橫跨於運河之上的太平橋,位於鎮西2公裡處,始建於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清鹹豐八年(1858年)重建,是一座石拱、石梁結合的長橋。橋全長40米,拱橋一孔,跨徑8.4米,橋身高高隆起,古纖道依拱腳內側橫穿而過。橋上行人,橋下拉纖,宛然一座古代立交橋。拱橋北接梁橋,梁橋8孔,每子、跨徑4.8米。整座橋型狀若龍首昂天,匍匐水面。它既考慮到大船過拱橋、小船過梁橋的不同要求,同時也在結構上收到了省工節料、造型美觀的效果,為河網地區一橋多用的特有形式。太平橋不僅橋形優美,而且橋上的裝飾藝術也獨具匠心,雕刻的花卉、獅子及八仙等圖案無不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