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喧鬧嘈雜甚至有點凌亂的新村,遇見一棵已然500多歲依舊郁郁蔥蔥的樟樹綠水環繞的新莊村舊村出現在了記者面前。
“這是寧波現存比較完整的歷史古村落,始建於宋朝,興起於明朝。”與記者同去的文保專家介紹說。
新莊村位於海曙區西側,東接市區,南臨杭甬高速,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也因為它是城中村,新莊舊村能夠保存這麼好就更不容易了。”該文保專家告訴記者。
據悉,新莊村多處留有明清古跡,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浮石塘廟、周氏宗祠、大宗伯第等歷史遺存,村內共有36條大弄堂、72條小弄堂。通訊員 徐靜 記者 耿晶 攝影記者 賈東流
新莊周氏曾是望族
895年前,新莊位於當時的廣德湖東岸,毀湖一年後也就是1118年,當時明州冷靜街人薛朋龜,官至左朝奉大夫(北宋政和八年)後,在衡州(今湖南衡陽)擔任知州,也就是市長,期滿告老還鄉後,想找個幽靜的地方,於是他就選中了這裡。由於這座別業是新建的莊園,故名“新莊”。
明初,周氏從福建遷至新莊。明朝後,薛氏衰落,周氏興旺。
在新莊前為什麼要加“浮石”兩個字呢?鄞州區文管辦主任謝國旗介紹在新莊浮石塘廟內的《新莊浮石塘廟靈異碑》上清楚地記載著“傳聞有石浮至故名”,這篇文章由周應浙於明崇祯元年(1628)撰寫。
在新莊舊村,幾乎沒有豪宅,連馬頭牆也屈指可數,多為硬山頂建築。“歷史上,周氏一族出了很多名人,只是他們比較低調。”謝國旗告訴記者。
據了解,新莊周氏是僅次於鄞東史氏的又一“官位世家”、僅次於鄞南陳氏的又一“科舉世家”,“新莊周氏鼎盛時曾有人家300戶,出了不少人才,光進士就17個。"大宗伯"周應賓,曾仕至禮部尚書。”
浮石新莊走低調路線
“從現在建築上,我們可以看到周氏家族"埋頭讀書,誠實做人,詩書傳家"的家風體現。”謝國旗指著“周氏阊門”說。記者看到,這一始建於明崇祯年間的建築坐西北朝東南,面闊3開間,進深3柱5檩,占地不過54.25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平屋平實得甚至看來有些簡陋,“就連浙江省古建設計研究院寧波分院的鄭院長也問"周氏阊門"這麼寒酸,大概沒什麼官職吧。”謝國旗介紹說。
走進“周氏阊門”,記者看到懸著的“冬官第”、“欽賜義門”、“大宗伯第”等大匾額,顯示著當年屋主的輝煌,保存完好的牛腿、雀替、梁柱雕刻精美,“這才真是武官不下馬也得下,文官不下轎也得下,這麼低矮的建築,誰能騎馬抬轎而過?”謝國旗說。
據當地村民介紹,“周氏阊門”是周應兵故居的門廳,周應兵是明萬歷十一年進士第二甲第一名,官至禮部尚書、他的官邸現在已經毀掉了,僅留下這個阊門。
而周氏的低調在新莊村舊村隨處可見,周薇是明正德十四年的舉人,曾任工部員外郎,他也是周氏一族第一個靠讀書做官走入仕途的。
周薇故居如今僅剩穿堂,但當年的克勤克儉可見一斑,“山牆沒起馬頭,作為工部員外郎,本身就是管營建的事。但是,他深知規格對自身的壓縮,所以對宅第的前廳內部做工亦較為考究,反映了作為營建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謝國旗介紹說。
在“周氏阊門”外的一角,記者看到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就是舊時新莊村的"村規民約"。”謝國旗介紹說,清朝時,周氏後人不忘先祖之德,在1893年立的雙面碑。記者看到,這塊碑的陽面是《禁洋煙碑》,刻於清光緒19年,在碑上清楚地寫道“開設煙攤,以致不肖之徒吸煙成瘾,失業蕩產,身入下流,與匪為伍;日則吸洋煙,夜則肆意偷竊,窩聚煙攤……以憑捉究,不稍寬貸。其各凜遵毋違!”謝國旗解釋說:“這就是要告誡周氏子孫發現苗頭要及時告知,以防後患。”雙面碑的陰面是《稻令規約》,主要是寫了禁止偷盜秧苗,嚴禁攀折樹木,禁摘觀賞荷花,保護田埂、河漕等,如有違者罰饅頭500個,分送各家各戶,“現在500個饅頭不算什麼,但是在當時可不得了,而且還要親自送到各家各戶,太丟人了。”謝國旗告訴記者。
舊村保護成“模范”
距城區不遠的新莊村總戶數544戶,常住人口1372人,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外出務工、經商和房屋出租,外來人口有2萬余人,“常住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在1∶10左右。”新莊村書記周建忠介紹說。談及新莊村舊村保護和新村建設,周建忠明確地說:“舊村保護和新村建設相結合。如果新村建設碰到古建築保護,那麼選擇保護古建築。”
“新莊村很好地處理了文化遺產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其他鄉鎮該向他學學如何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與記者同去的寧波文保專家如是說。
說到新莊村古村保護,該文保專家表示,城中村文化遺存的命運大多是拆掉了事,“保護村落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不僅如此,保護村落文化,傳承歷史文脈也是老百姓的需求。”具體到新莊村古村落的保護,這位文保專家建言說:“始建於宋的新莊村現存文物可以說明他的歷史文化底蘊很深,只是歷史遺跡沒有經過梳理、深入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