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還珠格格劇情推陳出新 推薦夏日不可不去的古鎮
日期:2016/12/15 22:47:02   編輯:古代建築新還珠格格播出過半,給今年的夏日帶來一種新的休閒方式,吹著空調看新還珠就好像置身在一座清涼古老的城一樣。新還珠格格雖然主角全部采用新人,讓人一下子不能適應,然而華麗的服裝和拍攝地奢華的建築讓人對古裝劇偏愛起來。在那座古老的城裡卻充滿了新鮮的元素,新還珠格格在各種批評與贊揚中前進收視率飄紅。
如果你想體味新還珠格格中小燕子與五阿哥的生活,那就非去這些古鎮不可了。
8月的天氣如此悶熱,喧囂的城市更讓人煩躁,何不找個幽靜的古鎮納涼呢。在小巷中漫步,呼吸著古色古香的濃濃韻味,感受巷陌深處的寧靜古樸;坐在幽靜的院落中乘涼,一邊品茶一邊賞景,睡夢中時不時還傳來幽美的江南小調,徹底沉醉在悠然自得的迷人小鎮風情中。
甪直古鎮
甪直,甪,讀音為“路”,是一個用字加一撇,電腦裡沒有這個字,就按象形文字規則,用角字代替。角直是一個獨角獸,是古鎮的守護神。
甪直古鎮的小橋流水最為典型,有40余座形態各異的小橋,幾天的雨水將古鎮沖刷的更加秀麗,清代的米店仍保留著原始的風貌。江蘇古鎮游,沒有花一分錢買門票,也沒有投機取巧,而是轉換了旅游觀念,既然是走馬觀花,時間有限,又不做深入的研究,售票的景區不進去,不收費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足以滿足普通旅游者的欲望,看看我拍的照片就知道了。
江蘇古鎮游,別忘了江南美食,除了各式糕點,當數大閘蟹。回程路過蘇州與上海交界的昆山巴城鎮,在陽澄湖畔,是大閘蟹之鄉,各式飯店酒店休閒場所都與螃蟹 掛鉤,名稱離不開蟹字,路旁蟹攤之多,猶如趕集。賣蟹不按斤賣,而是按對賣,公母配對,最便宜20-25元一對,若進了小餐館,就得70元一對,更不用說大酒店了。
偏巖古鎮:夫妻樹下探秘另類女鐵匠
推薦理由:偏巖古鎮是重慶通往華瑩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雲集,歷300余年,保存較完好,街兩邊的房屋建築沒有進行過任何的翻修,仍保持著原有的古樸風貌。除了小橋、流水,老街、古屋,鎮上最吸引人的當屬這裡的“鴛鴦橋”、“夫妻樹”和女鐵匠。
悠然之城--鎮遠古鎮
恬靜的時空轉換,放下喧囂和急迫,找個安靜的古鎮,從容的閒適,為下一次的沖鋒蓄力。“從容古鎮,自在鎮遠”,這個比鳳凰更悠遠,比麗江更自然的古鎮是個不錯的目的地。
鎮遠古鎮位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
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城東的青龍洞是全國獨有的中原建築與苗侗吊腳樓干欄式建築巧妙結合的古建築群,既有園林韻味,又具有寺院風格。此外,氵舞陽河畔的“氵舞陽三峽”,“五絕”也值得一看。
鎮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觀。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最獨具特色之處。
小貼士:
坐車:可在貴陽坐火車到鎮遠站下車,約5個多小時,但不是所有車都在此停留;亦可在貴陽長途汽車站乘到鎮遠的客車。目前各大旅行社等已開通了從北京出發,抵貴陽、游鎮遠古鎮、黃果樹瀑布等景點的線路,可前往咨詢。
美食:鎮遠特色火鍋鎮遠糯米粑紅酸湯臘肉火鍋豆花火鍋苗家炸辣蟹腸旺面。
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眾多,包括苗年節、三月三情人節、四月八苗族牛王節、五月五龍舟節、六月六吃新節、八月八土家族唢吶節等等,可視旅游時間選擇參加。
大姚石羊古鎮:南方絲綢之路的驿站
石羊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州大羊鎮城西北35公裡。是雲南省首批命名的三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石羊鎮,古稱“白鹽井”。歷史上因鹽業而興盛。早在西漢時期,石羊就開始制鹽。明末清初,鹽業達到最盛時期,石羊所產鹽,供應附近二十多個縣百萬人口的食用。宋代,這裡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驿站,商賈雲集。
香河水彎彎曲曲地穿過整個石羊古鎮,橫跨小河的一座座風雨橋,分別導入古老的曲巷深院。這裡,白草嶺下重疊的山峰,郁郁蔥蔥的濃密山林,南北對峙的寶塔,整潔的街道,純樸的民風,人和自然和諧渾為一體。古時的“七寺、八閣、九座庵”,展示著昔日的輝煌。市場繁榮“曲終人散”,已演變為今日“世外桃源” 式的寧靜。
石羊鎮曾是鹽豐縣城所在地。1958年合並於大姚縣。石羊鎮歷史悠久,唐初置泸南縣,後更名為鹵水縣,屬姚州。清康熙45年(公無1706年)改名為直隸提舉司。1921年起稱鹽豐縣,由於工商發展、市場繁榮,和大姚縣、姚安縣並稱“三姚”。
黑井古鎮:與世隔絕的美麗桃源
黑井古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龍之鄉”——祿豐縣,自古以來是個產貢鹽的地方。它依山傍江,是一個久封於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是雲南四大古鎮之一。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這裡民風淳樸,風景秀麗,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築,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特色鮮明。
關於黑井,金庸《天龍八部》有語:“保定帝下旨免了鹽稅,大理國萬民感恩。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保定帝知道鹽稅一免,黃眉僧定要設法去救段譽以報……”黑井,就是大理國僅有的9個鹽井之一。鹽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台,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貞節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筆、飛來寺、以前曾產過鹽的鹽井及鹵水池子仍留在那裡。在龍祠內懸掛著雍正皇帝所題寫的牌匾,上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此匾長2米多、寬80厘米,匾上雕有9個龍頭。“靈源普澤”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對當時黑井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還有始建於明末,完工於清道光年間,至今仍發揮著防洪作用,護衛著黑井鎮的安全的黑井慶安堤,也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
主要景點
古鎮城門、武家大院、大龍祠、古法制鹽作坊、諸天寺、上武家院、德政房、節孝總坊、曬鹵鹽、黑黑井古鎮、牛鹽井、文廟、七星台等景點是在鎮上,飛來寺、望江亭、香山寺、萬壽山僧人墓群、三元宮、天生碑、真覺禅寺、真武觀、聽濤亭等景點在山上。
彝人古鎮:彝文化的“靈魂”
彝人古鎮位於雲南楚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安大道以北、太陽歷公園以西、龍川江以東、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約1740畝,總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集商業、居住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地產項目,是可旅游、可商住、可經營、可買可賣、可賺錢的地產。彝人古鎮是以古建築為平台、彝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產項目。
燦爛陽光下靜谧的西來古鎮
初夏耀眼而溫熱的陽光從高空灑下,世界一片充滿生機的金光燦燦,這是個讓人有些浮躁,也讓人有些浮想聯翩的日子,雖然我更趨向於什麼也不想的、無波無瀾的靜谧,甚至寂然一空,但我也很樂意隨意發揮、不固守自己的一握缰繩而策馬,所謂隨遇而安,我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沒有人能隨心所欲地主宰自己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而總是受著外界的影響。
西來有兩個看點,一是一條老街,一是臨河邊十一棵榕樹。這句話是我對朋友介紹西來時說的,事實上這只是我三年前的觀點,如今開發後的西來,還多了些看點,譬如船棺,只不過在我眼裡,船棺算不得看點,只能說是一塊歷史鏡片,個人愛好關系,我還是認定我三年前的觀點。
不過,當我走進展廳時,龐大的船棺讓我想到了埃及的法老,這兩者是毫不相干的,甚至不可相提並論的,我不知道我是該佩服還是該嘲笑一下自己這超現實的想象。或許是該佩服吧,最好再編纂一個和時空隧道有關的科幻故事,故事主人公和凱羅爾相反:不是去幾千年前和法老相愛,而是去幾千年後邂逅船棺主人的後裔。想到這,感覺是應該嘲笑吧:編纂故事為什麼那麼沒創意啊!
有無創意不要緊,真實地走在老街上,真實地感覺自己的心跳與心情是緊要的,尤其是一直喜歡走在老街上的感覺的我,哪怕那份心情與心緒是一成不變的,我還是喜歡,只是,這次,由不得我不變。
逛老街,跟上次一樣,還是從街頭的字庫塔開始,塔還是那座塔,沒有損壞,沒有翻修。在西來,字庫塔稱做惜字宮,我喜歡那個惜字,有著憐惜疼愛的意思,而我們不都是憐惜疼愛著我們自己的寶貝們嗎,這座塔身四周不單有戲曲雕塑,還有有九曲篆文,建於清道光十三年的字庫塔就是西來的寶貝了。
地面,一律由長方形的石板代替了曾經的泥巴地和水泥地,可是,輕飄飄如我,卻感覺到石板的單薄,好似一踏上去就會將石板踏碎,如用卵石敲擊一顆玻璃心,碎的,是心,粉碎。我在房屋的陰影處收好太陽傘,一陣風吹來,好涼快。手裡,傘的溫度陪襯著陰影下的涼,再看向陽光下的石板路,原來是那陽光的照射讓我感覺石板的單薄,因其蒼白的顏色,無厚重感,我不禁笑了起來:錯覺,有時候竟是這麼的可愛與可笑!
跟我上次來一樣,房屋,還是那些房屋,我喜歡的那十根柱子也還原封不動地伫立在那裡,只是上了一道漆罷了。街上,也很清靜,沒有別的游客,這次連當地人也不多,不過,即便是盲人也能感覺到變化:街角有了路牌,我沒認真記,忘了我所走過的街名,好象是文風街,不知記錯沒有,街上的商鋪多了,商鋪的招牌跟中國境內任何一個被打造的古鎮上的商鋪招牌一模一樣。
我搜尋著曾經的記憶:洗狗的老婆婆、小餐館。什麼叫記憶?記憶就是記在腦裡留著以後回憶的,是不會重現的,走過一間間開著的、關著的商鋪,走過一間間開著的、關著的人家住戶,我忽然驚愕我為什麼就沒了要用高跟鞋敲擊著石板而過的想法呢,我可是穿著高跟鞋呀。
到燈台處,燈台上依然沒有掛滿長長的燈籠串,向左,依然是老街,房屋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辨,一個拐角,街邊幾桌麻將嘩啦啦,有的無視我們的走過,有的抬起頭看看我們又沉浸在牌桌上。在這段街上,好幾家門楣上有燕窩,在一家門前,我們還看到了燕子的飛出,燕子是長住了吧,有燕子,有吉祥,喜慶。
向右,是去河邊,因我們是從河邊來到老街上的,所以沒有從那條路過去,不知道那口長著青青的野草的老井是否還在那裡,許是心情的關系,我竟是不願意去看那口井,無論井是否是枯井,讓我保留三年前的記憶吧。從另一個小巷也能去河邊,我記得我很喜歡那條短短的小巷,這次也特意匆匆地看了看。
陽光下的西來很燦爛,燦爛得刺眼,我的太陽鏡甚至擋不住光的耀眼,光,刺痛了我的淚腺,幸好有那一片綠蔭的遮蔽,撫慰我的雙眼。我站在綠蔭裡看人們閉著雙眼伸手去摸福,我在心裡鼓勵著自己也去摸一摸,可是,我還是沒有去,不是我沒有勇氣,只因無論我是否摸著福,我都是有福之人:摸著了自不必不說,沒摸著便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坐進車裡,回家路上,我想有福之人就是這樣的,失落與失望中自有別樣的喜悅與收獲,如果說老街讓我有了失望的心緒,臨溪河邊十一棵榕樹之一下的綠蔭裡的時光便是此次行程的美妙記憶了。那十一棵老榕樹是西來的驕傲,尤其以夫妻樹和母子稱奇,夫妻樹象征著愛情,母子樹則代表著親情,代表母愛。臨溪河沿著古鎮邊上而過,經過打造,臨溪河成了一處玩水的好去處。修築了水壩,可在水壩上踩水感覺清涼,可游船感覺湖光山色般的韻味,即便坐在榕樹下喝著茶觀看這一切也是惬意的。
去的那天是兒童節,在河水裡玩耍的多是孩子,我坐在榕樹下的竹椅裡看著孩子們的童年在水裡放出光彩,我的最後一個兒童節好象也和水有關,和紙船有關,現在想想,好似已經是前世的事了,好遠好遠,除了那一聲“放船啦”,竟是一切都模糊。
字庫塔上有這麼一句:“臨溪之山清且幽,臨溪之水碧如油。”有水的地方總是多些柔情,有水的地方總是多些靈性,有水的地方,也總是會多些純屬個人的胡思亂想,水綠,山才會青,水清,眼睛才會亮,水美,心才無塵,如此,陽光下,水,才會波光粼粼。
洛帶:西部最大客家集散地
方位:東。距離成都20公裡
看點:會館,客家文化。
洛帶古鎮位於龍泉鎮北10公裡,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三峨山麓。三國蜀漢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禅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洛帶全鎮客家人占91%,所以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這裡的建築堪稱一絕,洛帶古鎮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裡,其建築物大多為晚清與民國風格,鎮內現存名勝有建築精美而又獨具特色的幾大會館,包括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等,還有洛帶公園,以及鳳儀館、博物館、基督教堂等古建築。
明清以來,這裡成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相繼遷入的居民有廣東、湖北、江西、陝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使得這裡南北移民雜處,南腔北調共存,一年一度的“水龍節”、“火龍節”更是幾百年來客家人傳承下來的特色民俗活動。
會館是洛帶的最大看點。現存於洛帶鎮上街的“廣東會館”是四川客家建築中的傑作,也是洛帶古鎮的重要標志。會館始建於清乾隆10年(1745年),是目前四川境內保存最好和面積最大的一處客家會館。它的主體建築由前、中、後三殿構成,其中,後殿為二樓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構建築,頂覆蓋以黃色的琉璃筒瓦,兩側有高拱曲起的風火牆,給人以氣勢恢弘、古樸莊嚴之感。除此,館內還保留有楹聯九副,這些楹聯,既有對前人艱難創業的緬懷,同時又有對故鄉山水的思戀。
除此之外,還有精巧雅致的江西會館、玲珑小巧的湖廣會館、巍峨挺拔的川北會館,它們共同構成了洛帶全國首屈一指的客家會館文化。這些會館中,除川北會館是近年由成都臥龍橋街遷至洛帶的外,其他會館都是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經有250多年歷史了。如今,會館中的地方名吃成了游客的最愛,包括廣東會館的涼粉、釀豆腐、粑粑肉和素燒鵝,江西會館的客家潑辣魚、老干媽蒸魚、客家品碗,以及川北會館的風味燒魚、川北涼粉、千禧排骨。
自駕線路:
出成都東門,有兩條線路,成都—西河—洛帶或成都—龍泉—洛帶。
黃龍溪:穿越千年的古鎮
方位:南。距離成都42公裡,隸屬雙流縣
看點: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築民居、古榕樹、古崖墓。
黃龍溪東臨府河、鹿溪河,北靠牧馬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是古蜀王國的軍事要地,當年鎮上曾有7座廟宇和3座總府衙門,碼頭上樯楫如林,商旅雲集,一派繁榮景象。
黃龍溪上古牌坊、古寺廟、古代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古渡口渾然一體,極具川西情調,風光獨具魅力。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黃龍古鎮會舉行多種娛樂活動,如耍火龍、彩龍、水龍等,場面十分熱鬧。黃龍古鎮至今仍保留著打更的習俗,每天每兩小時打一次更,外地人在此可真正感覺到黃龍鎮的古樸民風。
成都平原為大河沖積扇形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岷江、沱江及其支流自西北流向東南,這裡自古以來就能夠實行自流灌溉,因此,灌溉農業發生很早。在古蜀時代,這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既可以耕種,足以自給,又可以立國據守,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很早就有古蜀國的分支部落在這裡生息繁衍和活動。在古蜀時代,黃龍溪原本屬於牧馬山區,直接接受古蜀文明的影響。
解放後在黃龍溪出土的幾處古墓群,包括雞翅拐巖墓群、小河村巖墓群、金華庵巖墓、黃墳村巖墓,與牧馬山區分布的漢代古崖墓同屬一個文明帶。它們被史學界合稱為岷江流域“漢墓群”。
黃龍溪作為古代牧馬山區的一部分,雖然在屏障古蜀王國中發揮過軍事據點的作用,但隨著戰事的結束,在秦、漢大一統的國度中,這個原本位居三縣交界的不起眼的小地方,又歸於平淡,直到一次自然奇觀的出現,黃龍溪才重被世人認知,並且轟動四方。
《華陽國志》卷3《蜀志》載錄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今黃龍溪的一大自然奇觀:由於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龍泉山,流下來的多為山溪水,故江水混濁,呈赤紅色,而來自府河的江水,源於岷山,故江水清澈,當兩條江水在今黃龍溪鎮會合時,清、濁二水泾渭分明,尤其在洪水季節特別明顯。東漢末年某一天,當赤水河的濁水注入府河清江後,突然呈現一條黃龍形,有頭有尾,活靈活現,整整在江中持續了9天9夜。於是,晉朝蜀人常璩最早把這一自然現象載入到他編的史書《華陽國志》之中。而當地人更形象地把它稱之為“黃龍渡清江”,後代人們便把“黃龍”現身的這條赤水河,稱之為黃龍溪。
如今游覽黃龍溪的主要景點是一街三廟,在老街的南、北、中三個方位,錯落分布著古龍寺、鎮江寺和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古街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河邊遍布千年古樹,坐在河邊喝茶則是成都本地游客的最愛。
黃龍溪小吃很有特色。鹿溪河的小魚,當地人稱貓貓魚,用面粉裹油炸,下酒和當零食吃均可,價格公道,小河蝦也非常好吃。黃龍溪黃臘丁,白味紅味取決你的口味,18到20元一斤。黃龍溪粉蒸肉,口感極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8元一份。黃龍溪野菜也是很多館子的必備菜,最常見的是灰灰菜、折耳根之類的川西特色野菜。
自駕線路:
到黃龍溪有兩條道路可選擇:一條是成都—天府大道—華陽—黃龍溪,另一條是成都—雙流—黃甲—黃龍溪。兩條路路況都非常好,通暢不堵車,都能在40分鐘之內到達。
錦溪古鎮:一路江南風光無限好
從地圖上看,錦溪是一個小鎮,旅游地圖或手冊上沒有介紹錦溪是旅游點的,包括蘇州當地的地圖,錦溪古鎮的情況是從一家早報的文章裡看到的,唯一吸引人眼珠的地方,是講錦溪是個不收費的古鎮旅游點。錦溪離周莊很近,十幾分鐘車程,在大湖和小湖之間的路上行駛,周圍都是湖泊和稻田,一路江南風光。鎮裡有巨大的錦溪牌樓,但在街道上看不出什麼名堂,穿過幾個街道,再穿過一座橋,就到了野外,只好倒車回頭,回頭才發現好象有個旅游點,沒有什麼招牌或指示,想必已經到了錦溪,下車看看再說。往裡一走才知道,這裡另有一片洞天。
錦溪古鎮的繁華熱鬧,一點也不遜色於同裡古鎮,有許多學生摸樣的人在小巷中游走,可見錦溪在周遍地區有些名聲。錦溪也不是所有的景點都免費,寺廟等景點的門票就50元,也不便宜。錦溪古鎮的規模不小,游覽了一個上午,有點饑渴,走入流水岸邊人家的小店,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岸小店的游人,彼此打個招呼,似乎近在咫尺。
周莊古鎮:號稱中國第一鄉
周莊古鎮,號稱中國第一鄉,寬闊的馬路,整潔的學校教學樓,有閣樓式的過街天橋,保障學生的交通安全,還有成排的專家樓,一進周莊就有一種富足的印象。周莊古鎮有多個入口,但游人很少,偶爾看到一輛旅游車載著游客進入古鎮,近前入口的售票處一看,古鎮游覽門票100元,這是11月的旅游淡季!沒想在古鎮研究點什麼,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看看,就沒有買票,而是沿著街道,開著車慢慢走,經過商業街,街面上幾無游人,店鋪內空空如也,冷清的很,與同裡鎮熙熙攘攘的熱鬧有很大的區別,旁邊的流水人家,倒是體現了周莊的韻味,可能前幾年這裡是很風光的地方,畢竟屬於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自然文化遺產。
光福古鎮:隱藏在大片的樹林之中
光福是一個十分幽靜的鄉鎮,在太湖邊上,背靠著山,在江南十分少見。典型的江南民居,隱藏在大片的樹林之中。背靠青山的鎮政府的辦公樓有些俗套,與周圍景致不協調,沒有像民居那樣,與環境自然協調。為吸引游客,鎮裡在大動土木,修建仿古民居和街道,遠遠望去,十分優美,可當你從街道穿過,會被現代裝修的甲醛氣味熏的快快逃離,開發旅游的代價,或是管理者的無知?
同裡古鎮:隔者木柵窗台觀望街道
天下著雨,駕車趕往同裡,要上蘇州環城高速,三轉兩轉就有些迷糊,地圖與實際路線不完全一致,進入同裡鎮,沿著鎮裡的道路一直開下去,沒有發現通往古鎮的路標,開出了同裡鎮,發覺不對,又開回來,問過當地居民,才找到通往古鎮的道路。停好車,步行去找住宿的旅館,這樣可以談個打折的價格。同裡古鎮十分熱鬧,古風韻味十足,石條的街道上慢慢溜達,看中了一家旅館,標准間80元,主要是它的廊窗吸引人,隔者木柵窗台,站在窗前向下觀望街道,有點西門慶大官人的感覺。
在雨夜中游覽同裡古鎮,別有一番味道,洋妞們也在小酒館體驗生活,不過菜金有些貴,普通的菜都40-50元,有些宰人,好在有同裡當地的老黃酒,38元一瓶,熱酒下肚,暖和暖和身子。同裡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景致不錯,值得一游。
木渎古鎮 因西施得名
木渎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於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