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湘陰文星鎮:千年吏治中的移民融合樣本(圖)

古鎮湘陰文星鎮:千年吏治中的移民融合樣本(圖)

日期:2016/12/15 16:29:58      編輯:古代建築

  湘陰縣文星鎮的文廟。

  “插標為業”的土地確權制度

  蔣富,湘陰蔣家族譜的修譜人。當記者在湘陰縣郵電局辦公樓三樓見到這位老人時,他正與另外三位蔣姓老人用毛筆謄寫史書。

  在追溯湘陰蔣家家史的過程中,蔣富對於湘陰的古代歷史也有著詳盡的研究。

  “洪武遷鄉的目標就是要開墾荒田,當時是地多人少,這跟現在的土地資源緊張不同。所以當時移民遷入後,對於土地的分配采取的就是插標為業的土辦法,類似於英國的圈地運動。”

  蔣富告訴記者,湘陰縣屬於湖區,歷史上也曾經多次遭遇水患,有“湘陰澤國”的別稱。江西籍人士大舉進入湘陰後,首先做的是荒地重建工作。“一般來說,土地是先來先得。”對於當時遷入的移民來說,在荒地上插上一塊寫有自家姓氏的木牌,即可完成對土地歸屬的確認,後來的移民,則需要選擇其它的荒蠻之地進行開拓。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數量的增加,“插標為業”的范圍也開始向湘陰縣全境發展。據《湘陰縣氏族移民地理研究》分析,在移民進入湘陰縣的歷史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從丘陵至平原,再到湖區的層進式土地開發脈絡。

  研究表明,移民入居地的分布,與移民個體的主觀願望、目的,入居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以及當時的移民政策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移民總是首先入居那些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經濟和社會條件允許,但又是當地居民不很看重的地方。

  中國古代移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賴以生存的土地。湘陰縣外來氏族入居地的空間演變過程,實質上體現了洞庭湖平原由外緣地區轉向腹心地區的區域土地開發大勢。

  例如,後唐時期,湘陰縣外來氏族主要入居縣東南,這裡是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區;宋元時期,外來氏族入居地向西擴展,東南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區外,還包括縣中南部的湘江東岸平原;至於明代,外來氏族的入居地幾乎遍及全境,但以縣域中部為主,開發最晚的西北部和開發最早的東南部移民很少;清朝初期,外來氏族大多入居湘江以西地區,尤其是水網縱橫的西南部,西北部瀕臨洞庭湖,雍正以前移民仍很稀少。另外,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掀起了洞庭湖區垸田開發的高潮。

  “現在湘陰還有不少垸田存在,這些垸田是圍湖造田的產物,現在的情況是,有些垸田,外面的河床比垸田還要高,所以經常被水淹。”蔣富告訴記者。

  另有研究表明,築堤圍垸和與水爭地是低窪易澇地區群眾謀生存的必由之路,它奠定了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農業基礎。

  基於“同源性”的移民融合體系

  與現代的城鎮化中的移民一樣,歷史上遷移入湘陰縣的外來族人,也面臨著與本地土著居民的融合問題。

  《湘陰縣志》稱,大舉入湘的江西移民,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同源性相聚原則。在縣志關於湘陰姓氏來源的說明中指出,在始於明代的移民大舉遷移之後的數百年間,湘陰的不少姓氏已經發展成族,聚居在同一村落。如玉華鄉的楊姓,金龍鄉的左姓,長康鄉的邵姓,安靜鄉的蔣姓、黎姓等。

  “當時封建社會,對於移民和本土居民的管理,應該是以保甲制度為主,利用家族祠堂來進行管理,管理依據多是族規。”蔣富認為,以同姓同源而納入族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民眾管理方式。作為儀式感頗強的“基層執政單位”,祠堂往往具有兩大功能,其一是完成祭祖儀式,其二則是團結族人,並且在處理族人紛爭上具有一定的執法權力。

  對於移民的同根同源性,不少史料研究中也有過解讀。由於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通過長期的社會交往,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方言、共同的風俗和共同的心理需求,從而產生深厚的地緣感情和牢固的老鄉觀念。一旦世居之地發生天災人禍,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時,他們(家庭或氏族)就有可能成群結隊地離開故土,轉徙到同一片地域,並在入居地很快建立一個與世居地相近似的社區,因為這樣既可以在遷移過程中患難相助,又可以在入居地相互照顧,增加安全感。

  由此可見,無論古今,移民對於城市的要求,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植入,更多的是追求城市對其的認同與融合。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今年6月發表文章《中國城鎮化改革到了關鍵時刻》,文中明確指出,現在城鎮化改革已經到重要關口。中國歧視性的社會政策始於20世紀50年代,新移民和收入不平等問題根深蒂固,構成了這種現狀的兩大方面。只有真正解決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問題,中國才能實現真的改變。

  按照現有的制度,戶口已經讓一種僵化的種姓制度不朽。農民工的後代即便出生在城市,因為持有的是農村戶口,也不得不繼續父母“二等公民”的身份。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征用農民集體土地的做法,也阻礙了社會的流動性。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中國的城鎮化中,不可避免地將會引發巨大的人口遷徙。回望歷史,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當我們呼喊城鎮化口號之時,能否關注土地擴張背後的人情冷暖,讓更多的力量與政策,為即將進入城市的這樣一群人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可以實現,屬於他們的那些光榮與夢想。

  湘陰縣文星鎮的太和元氣牌坊。

  [古鎮檔案]

  湘陰縣文星鎮位於湘江東支東岸,北臨洞庭湖,東臨汨羅,南靠省會長沙,西連益陽、常德市。湘陰自南朝的宋朝建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明代尚書夏元吉,清朝我國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焘,民國時期化學專家范旭東、教育家范源濂,現代作家康濯均出生於此。名勝古跡有東湖、南泉寺、遠浦樓、文廟、岳州窯遺址、左文襄公祠和“八景”(雙塔凌雲、兩步垂青、漁村夕照、長虹臥波、杜公垂釣、五魁捧印、水裡浮瓜、三峰聳翠)等。

  該鎮作為縣城,始於1135年(南宋高宗紹興五年),由知縣李植自赤竹城遷此,地名瓦碎潭。解放後,1951年8月建制為區級鎮,原名為城關鎮,1995年撤區並鄉時,因城內古跡文星塔而改名為文星鎮,是湘陰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2年轄10個社區(望濱社區、東湖社區、江東社區、三井頭社區、先鋒社區、高嶺社區、瓦窯彎社區、長嶺社區、烏龍社區、金湖社區)和1個農業村(南泉村),面積32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面積22平方公裡,總人口16.2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