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泰山高度的龍潭水鄉

泰山高度的龍潭水鄉

日期:2016/12/14 20:59:59      編輯:古代建築
       下午無事,走訪一下吃水的源頭,建水黑龍潭。今年雲南大旱,黑龍潭的水竟不干,持續灌溉了方圓十數公裡的稻田菜園。
       大雨後,空氣充滿桉味稻香,濕潤新鮮。1500米的高原,平望泰山之顛,如果地球是平的話。高原上連綿群山橫嶺,黑的灰的黑灰的白的亮白的雲,有的在半山腰作炊煙狀,有的系紗巾於山頭,有的在山上高空翻滾成棉花垛,變換成街女覆頭的毛線帽,雲朵雲毯間,是湛藍的天。不來雲南,不知道雲會是多彩的,更會懷疑雲南人把自己家鄉稱作彩雲之南的用心。
彩雲下,山腳旁,大樹環繞中,一頃方塘平。紅壤,懸巖,土房,回廊,也要在潭中照個影子,稀疏的修竹,為水中的芊草婆娑。潭中巨泉,勝過濟南趵突泉的水脈,突湧碧波。數水閘,引溝渠向稻田村莊,渠內清水歡流,水綿鋪綠底,荇草拉長絲,油油的是徐志摩的詩意。潭中的踴路,一魚翁坐垂兩竹竿小釣,不知釣上的魚是什麼模樣。上世紀八十年代,附近村莊的老年協會沿山體潭邊,修雕梁古建數間,取近山觀水之意,潭北路口修一牌坊,書“黑龍潭公園”字,現建築破敗,有些蕭然。不過保護畢竟起作用,園內古樹大樹存留許多,成了當地一景。農民建公園,稀少而值得尊敬。
       雲南山多,降雨頻繁,農業基本靠天吃飯。但如遇天干,則河濱流域顯其灌溉優勢。沒想到這黑龍潭小區域竟然是泉水灌溉農業。在華北,地下水灌溉,是農業的基本模式。水量少和斷續性,加蒸發快,使其不能支持水稻這種水生作物,大多旱田。黑龍潭這獨特的優勢,賦予了周邊人山清水秀的驕傲。泰山也有黑龍潭,是山上泉水匯流成的季節性瀑布和山溪群,在泰山登山西路,旱季水量極少,甚至斷流,不足已支持農業。但泰安官方在山腳修建了黑龍潭水庫,情況有些改觀。不過在我看來,流域進城後出,很難說它的功用,或許只是滿足了城市用水和景觀需要。泰山黑龍潭產一種小魚,泰山赤鱗魚,出水日曬即化,據說味道異美,為泰山名貴特產。我曾多次去泰山黑龍潭考察,也曾入潭入水庫游泳,這種魚一直未謀面,成了個人的傳說。
手機上傳,照片無一得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