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海龍囤遺址

海龍囤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56      編輯:古代建築

【名稱】
    太平鄉龍巖山的海龍囤,又名龍巖囤。

【地理位置】
    海龍囤遺址南距遵義市區25公裡,北距婁山關風景名勝區40公裡,位於遵義西北30余公裡處。

【面積】
    1.5平方公裡

【性質】
    古代軍事城堡

【簡介】
    海龍囤遺址是貴州境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遺址,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海龍囤居群山之巅,山頂上建閣樓、兵營、倉庫、水牢、繡花樓;囤前設銅柱、鐵柱、飛龍、飛鳳、朝天、萬安等九關,各關之間有護牆相連,憑險設關,關關相聯,以石塊壘砌的高大城牆關隘,形成三層防御體系,令整個城堡十分堅固。隨山勢綿延十余裡,別有一番氣象。

【創建時間】
    始建於唐朝,擴建於南宋及明朝,之後焚毀於明朝。
【歷史】
    唐朝時,以當今遵義為中心的“播州”廣大地區被“南诏國”彝人占領,公元876年,朝廷派楊端前來平亂。事平後命楊端“世襲”播州,建立了持續七百余年、共29代的楊氏土司政權。  

    政權初建,為“設險以守其國”、並作“保固之根本”,於州治西北15公裡之“龍巖山”建“龍巖囤”,平時練兵,戰時作行政、軍事中心。南宋末年,為防“元兵”來犯,擴建加固,增修“養馬城”“養雞城”等形成體系,又與附近的“婁山關”、“鼎山城”形成縱深防御系統。明朝時又重修。

    明朝末年,楊氏29代“土司”、骠騎將軍、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與川、渝地方發生矛盾,後激化為軍事沖突、演化為叛亂。1600年,國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後傾全力調8省之24萬軍隊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戰爭初期,北面川軍3000人在婁山關全部被殲、片甲不留,南面的烏江之戰,消滅聯軍3萬人馬。相持兩月,播州各地關隘相繼失守,楊應龍只好帶領1.7萬人馬退守海龍囤,各路官軍圍而攻之。由於守軍有天險可憑,有積儲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傷頗眾。幾經努力,苦戰114天,官軍終於爬上“後關”,攻占了這座“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斬級22687顆”,“招降播民一十二萬”。“龍巖囤”被焚毀,後又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為“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播州從此“改土歸流”、分為兩府,一曰平越府,劃與新建的貴州省;一曰遵義府,隸屬四川省。  

【地形】
    海龍囤群山環峙、孤峰挺立,形如細頸葫蘆,北、東、南三面臨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絕壁;後為一蒂,僅羊腸小道通到“白雲台”、“金鼎山”一帶的深山大箐。當初楊氏於囤東側山下設三關:鐵柱關、銅柱關、飛虎關,及“天梯”形成前沿防御體系;囤上再設三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囤後又設三關:萬安關、西關、後關。關牆重重疊疊,先後建有月城、土城,囤上有三道城牆環繞,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萬裡長城。  

【價值】
    海龍囤遺址對於研究中世紀的軍事、政治、技術、工藝等,頗具價值。四百年來,文人學士、官紳百姓游覽憑吊者,絡繹不絕。特別是“骠騎將軍示谕龍巖囤嚴禁碑”,簡直就是一部反映當時軍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檔案。海龍囤現已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