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流域發現大溪文化遺址 6000年前就種水稻
日期:2016/12/15 15:03:37   編輯:古代建築
圖為已被發掘了3000平米、出土4座大溪時期墓葬的考古現場。中新社發郭虹攝
圖為該文化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殘品。中新社發郭虹攝
6月27日,湖南、重慶兩地考古專家對重慶市文物考古隊於今年在重慶酉陽縣酉水上游首次發現的大溪文化遺址進行了聯合考察。據了解,該遺址出土文化遺物豐富,既有打制、磨制石器,又有石核、砺石、石料和陶器等。
昨日,大溪人遺址發掘現場,考古人員正在清理一座大溪人墓葬。
6000年前的大溪人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過上了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昨日,湖南、重慶兩地考古專家聯手“會診”酉陽縣大溪鄉筆山壩遺址。這塊尚在發掘之中的遺址,將填補酉水流域新石器時代的空白。
6000年前種水稻
“曾在筆山壩生活過的大溪人,極有可能已開始種植水稻。”湖南省株州市文物局局長席道合考察完筆山壩遺址後表示,這裡的文化、地理和出土器物,從不同角度揭開了酉陽大溪人在6000多年前的遠古農業生活,並將重慶地區酉水流域水稻栽培歷史,提早了1000年。
還有石器加工場
在初步挖掘出來的500平方米遺址中,一片堆滿各種石器成品、半成品及磨制工具的石器加工場,成為了湘渝兩地的考古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席道合說,這是首次在大溪遺址發掘過程中出土的石器加工場。它展示了遠古時期人類石器工業的生產場景。
在相繼發掘出的石器中,數件帶肩石锛在我市首次出土,表明了6000年前這裡生活的大溪人,手工業加工水平已經相當發達。
洪水後去向不明
在筆山壩遺址的大溪文化層中,一段超過1米高的細沙層,為考古專家們再現出了那場發生於5000多年前的洪水。據市文物考古所勘探辦副主任李大地介紹,這段沒有包含著任何文化遺存的沙土,就是洪水退去後留下的痕跡,5000多年前,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淹沒了沿河而居的大溪人家園。但經歷了洪水過後的大溪人去向何處,至今尚無法得到確切的答復。
考古工作者們在發掘的遺址中,清晰地找到了比大溪文化更早遠的文化遺存,這說明在大溪人到來之前,筆山壩早已有了人類生活的痕跡。
背景資料
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遺址最初發現於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與大溪河交匯處,距奉節縣城15公裡。大溪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階段,是我國著名的原始社會古文化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