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新中國成立後甲骨文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甲骨文研究

日期:2016/12/14 12:08:54      編輯:古代建築
    郭沫若是著名的革命活動家、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甲骨學家。他從1928年開始研究甲骨文,在文字考釋上有獨到見解。他所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卜辭的古代社會”,以甲骨卜辭為資料闡述商代的社會面貌。他撰寫《甲骨文字研究》,通過考釋文字“來了解殷代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意識形態”。他編撰的《卜辭通纂》,是初學甲骨文的入門書。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設立考古研究所,對殷墟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1950年春,考古人員在安陽四盤磨村發現了一塊由數字組成文字的卜骨,被學者稱為甲骨文中的異形文字。1955年秋小屯村出土一塊帶字牛骨,上面刻有“癸亥卜,王其入商”等字。1958年至1959年,考古人員在安陽大司空村發現兩塊帶字的卜骨,其中一塊卜骨正面刻有“辛貞在衣”四個字。專家認為,“衣”是地名,可能就在安陽附近。此後,小屯村及其周圍陸續有甲骨文出土。1971年12月,小屯村西地出土21塊完整的卜骨,其中有10塊刻有文字。1973年,考古人員在小屯村南地發現7150片甲骨,其中有字甲骨4829片。這批甲骨所刻卜辭的內容有祭祀、天象、田獵、農業、征伐、王事活動等,為甲骨文及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2003年12月,考古學家徐天進在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發現了兩片有刻辭的西周卜甲,經辨識共有55字。這個發現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關注。2004年3月,陝西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學組成考古隊,對周公廟遺址進行考古調查、鑽探和搶救。至2014年,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1萬多片,其中800多片有刻辭,可辨識文字達2500多個。

    新中國成立後出版了一批甲骨文專著。其中作為國家科研重點項目的《甲骨文合集》是甲骨文獻巨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今年,考古專家從旅順博物館館藏2211片甲骨中,發現了34個新字和新字形,有人名、地名、方國名、祭祀名、語氣助詞等,內容有農業、宗教、氣象、戰爭等。同時,還發現了一些新的詞匯,比如“生今日”等,並證實了殷商時期就有割鼻子、割耳朵等酷刑。專家認為,這一成果是甲骨文發現110多年來的一次重大突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