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游,少些商氣多些文氣

古鎮游,少些商氣多些文氣

日期:2016/12/16 18:07:04      編輯:古代建築

休閒游日益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古鎮亦成為游人喜歡探訪之所。在國慶長假期間,筆者與驢友賞游了本市市郊幾個古鎮,心情格外放松。

漫步於有著1500年歷史的南翔古鎮,只見老街彈格路面修舊如舊,整潔干淨。日華軒、恆義堂、寶康醬園等40多家百年老店鱗次栉比,均按原貌建於原址。老街上、書場內、茶樓間,游人與當地居民相諧相生,人氣頗旺。“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站在楓泾古鎮南大街上的元代致和橋上舉目眺望,只見水巷古橋,老屋河埠,臨水人家,仿佛令人置身水墨畫卷之中。楓泾以橋多、廟宇多、名人多、裡弄多為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發展,政府相關部門紛紛加大力度開發古鎮旅游,不少沉寂多日的古鎮、古村落被精心包裝之後紛紛向游客開放。有些地方政府腳步從容,不急於招徕客源,而是經過專家論證適度開發,整舊如舊,使新建之景與古老的舊景“無縫對接”;而有些地方的相關部門則顯得急功近利,過多過濫的商業化設施令古鎮喪失了淳樸的美感,令景點漸失原有的傳統韻味,使人遺憾。

筆者前年曾游歷晉北一古鎮,只見此鎮的千年古寺幾乎被密密麻麻“圍”在周邊的各類飯店、賓館、商鋪所淹沒,小商小販的叫賣聲不絕於耳,繁雜喧鬧,令人毫無心情細細品讀寺中精美的雕像。當筆者不久前再次走進湘西一座頗有名氣的古鎮時,發現小鎮昔日的古樸清幽已蕩然無存,只見沿街店鋪胡亂搭建、占道經營,“店小二”還當街拉客。小鎮還引進了不少現代時尚的消費項目,江邊一些古民居搖身一變成為燈紅酒綠的飯店與歌廳,試想,當古民居成為一些游客喝得興起後大開個人演唱會的地方時,小鎮那原本獨特優雅的人文氣質又怎能不大打折扣?勢必讓一些慕名而去的游客掃興而歸。

如今還有部分古鎮景點,為謀商業利益,千方百計地“結親”,甚至“爭搶”名人。有的不惜謬說歷史,搭建所謂“遺跡”,以便廣收門票;有的則套用各類傳說,牽強附會,張冠李戴,只要財源滾滾。如姜子牙的“故裡”,就有山東版、許州版、新蔡版等;牛郎織女本系神話傳說,可魯、豫、鄂、冀等地均稱自己是傳說發源地……正如一網友所言,“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到處安家,女娲遍地開花,諸葛四處顯靈”,令游客無從分辨,產生諸多誤導。

當下,越來越多的專家強調旅游的文化性,越來越多游客的興趣從偏重自然風光過渡到追尋文化之旅。因為,古鎮是呼吸著的歷史。

筆者認為,決策部門在古鎮建設上應少些商氣多些文氣。有效保護古鎮的歷史建築,更重要的是保護好居住於其中的社會民生,留住原汁原味的市井百態、民俗風情,最大限度地維護當地原生態的社會生活環境,必要的時候,也不妨考慮采用“限客”制度。如此,既能提升人文韻味,還能寓教於游,更好地引導游客體驗、品味古鎮之魅,增強對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切認同。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 ) netease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