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古城”垓下遺址發掘新進展(圖)

“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古城”垓下遺址發掘新進展(圖)

日期:2016/12/15 15:06:08      編輯:古代建築

    由國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所實施的“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古城”垓下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於3月8日啟動,一個多月來,探溝發掘古城牆迭層關系漸次揭露,出土了一批有價值的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

    據省考古所垓下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工地負責人唐傑平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在遺址東部古城牆原1號探溝的南側,新開挖了第3號探溝,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古城牆地層堆積的解剖,求證古城建造、使用、廢棄的准確年代,進一步確定遺址的文化價值。目前探溝已發掘至漢代土層位置。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已發掘的部分從晚期的現代耕作土層到漢代城牆堆築土層,各層之間關系明確,探溝剖面上清楚地標注出已發現的6層不同年代的堆積。

    位於固鎮縣濠城鎮霸王城村的垓下遺址,是楚漢相爭垓下決戰的戰場中心,1986年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曾對垓下遺址進行小規模考古發掘,探明該遺址為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古代城址,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和秦漢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存有城垣、城門、護城河、道路與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活動場所、窯址、紅燒土遺跡、水井、灰坑等。年代約為距今4700——43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填補了淮河流域無史前城址的空白,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在淮河流域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來源:蚌埠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