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大明宮龍首渠被發現 渠上正中橋應為專用御橋

大明宮龍首渠被發現 渠上正中橋應為專用御橋

日期:2016/12/15 15:03:42      編輯:古代建築

 

新出土的蓮花紋方磚

 

新出土的四葉紋方磚

 

  前不久,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為配合“大明宮含元殿御道保護工程”建設,對含元殿遺址以南拆除范圍內的遺址進行考古勘探發掘,後期工作中又有新的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含元殿遺址以南新發現了唐代渠道、橋梁、道路等遺址。所發現的該渠道應是唐代流入大明宮的“龍首渠”,渠上正中橋應是唐皇帝專用的御橋。

  發現一處400余米渠道

  所發現的唐代殿前渠道位於含元殿遺址一層大台以南130米處,東西走向,已探知長度為400余米。

  該渠道疊壓於近現代建築堆積層之下。從發掘的跡象看,渠口道南北寬3.65米~4.0米,深1.6米左右(從唐代地表向下)。渠道兩壁較直,局部有砌磚護岸現象。渠底部較平,灰黑色堆積較厚。從東段較淺、西段略深的淤泥面顯示的水流波紋等遺跡可知渠道內的渠水流向為由東向西流。

  在上述渠道內,清理出3處木橋基礎遺存。

  中央橋梁北面正對含元殿遺址中央,從橋樁柱洞的遺跡可知,橋東西長約17米、南北寬約4.3米。橋底柱洞大致可分三組(北組、中組和南組)7排。

  西側橋址北面正對西朝堂,東距中央橋梁基礎約128米。從遺存推測該橋亦為木橋,為殘留橋梁的木樁洞和橋礅等遺跡。磚砌橋墩依渠道南北兩壁而砌,發現4處。在南、北渠岸的橋墩內側均清理出單排排列的橋梁柱洞遺跡。

  東側橋址北面正對東朝堂,西距中央橋梁基礎約129米。該橋梁基礎從南沿部分殘存遺跡情況來看,特征似應與西側橋梁基礎相仿。

 

  步車道路各有遺跡

  道路遺跡分車道和步行磚道遺跡各一處。

  車道位處上述含元殿南唐代水渠道的南側岸上,呈東西向。已發現的道路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5米。路面夯實,厚約15厘米~32厘米,路面車轍痕跡非常明顯。

  步行磚道位於含元殿西朝堂遺址之南,呈南北走向。分布於上述含元殿前水渠道西側橋梁基礎的南北兩側,可見該道路與渠道南側橋梁是配套使用的。

  從地層疊壓關系來看,步行道可分早、晚兩期。

  晚期磚道僅在渠道以北殘留,殘長28.5米、寬約1.2米。路面鋪砌磚大部分已無存,僅存留少量路基墊底磚。路兩邊的側立磚和頂縫磚部分保留完整。經局部解剖,表明磚道之下還有一層早期的磚道路面。

  早期磚道被水渠隔為南北兩段,南段保存較好,走向與晚期磚道同,路寬1.1米左右。路面鋪設打磨光滑的青輥方磚,中間雜以蓮花紋方磚,路兩側護以側立磚。

  考古者在渠道內出土了磚瓦、石塊、螺殼、陶瓷器、銅錢、鐵釘以及鐵劍等唐代遺物。其中磚瓦數量最多,有長方形磚、方形素面磚、方形花紋磚圖以及蓮花紋瓦當、板瓦等,一些磚上還帶有“……官磚”“安門……”“天玄……”等刻銘。

  該渠道被證實是“龍首渠”

  考古隊負責人何歲利介紹,據清《唐兩京城坊考》所載,“龍首渠,一名浐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經通化門外至京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東內苑為龍首池,余水經大明宮下馬橋下。”清代王森木在《漢唐都城圖》唐城部分大明宮含元殿前也標明有“今存”的東西向渠道和橋梁遺跡。這次發現的唐代渠道呈東西走向,位置恰在大明宮含元殿前,上又建築有3座間隔均勻的橋梁,其情況與上述兩文獻所載較符合,故認為這處渠道應為進入大明宮的“龍首渠”。渠上兩側發現的東西兩側橋梁,應是百官上朝前的“下馬橋”,而中間的橋梁則是唐皇帝專用的御橋。

  何歲利說,至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含元殿和丹鳳門之間發現的東南-西北走向的所謂“龍首渠”,經過初步試掘和解剖,從其打破唐代路土的地層堆積和渠內包含的明清或更晚時期的遺物以及渠道至宮城中軸線西側不遠即結束等現象來看,可認為該渠應是明清以後所挖。

  唐含元殿前新發現的渠道、橋梁以及道路等遺跡,意義重要,為深入研究唐大明宮前朝部分的建築設計和布局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宮廷制度的演變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並將極大地有助於唐大明宮遺址的整體保護工程。文/圖記者呼延思正實習生汪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