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桂林靖江王陵保護區被萬座私墳侵蝕

桂林靖江王陵保護區被萬座私墳侵蝕

日期:2016/12/14 11:59:19      編輯:古代建築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萬座私墳包圍,村民成群結隊推銷墓地還能開具蓋有公章的“收據”,交1萬多元就能“入駐”皇室風水寶地。記者日前在廣西桂林靖江王陵保護區走訪發現,昔日王陵在大量私墳的侵蝕下已變得面目全非,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王陵變身“亂葬崗”

    廣西桂林靖江王陵擁有明朝11世靖江藩王、王妃和將軍、大臣的300多座古墓,是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屬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4月1日來到位於桂林市東郊堯山西南麓的掛子山村,見到了被私墳侵蝕最為嚴重的端懿王陵。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王陵已經成為一個雜亂的墳場,既有老墳又有新墳,數千座私墳遍布其間,進入王陵就像走迷宮一般。在遮擋王陵的圍牆上,可以看見“修老墳、葬新墳”字樣的廣告。村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王陵旁的公路邊上,向來人推銷墳地。

    一位老年婦女主動向記者推銷這一片僅剩的兩塊墓地,每塊約占地4平方米,夾在密密麻麻的私墳之間。她要價1.4萬元,包括土地使用、石碑和人工等費用,並表示王陵是風水寶地。她告訴記者這裡的土地屬於村集體,可以開具蓋有村委會公章的收據。

    亂埋亂葬局面失控

    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曾祥忠介紹,在國家規劃建設的7.5平方公裡靖江王陵考古遺址公園范圍內,亂埋亂葬數在2011年已經有2萬多座,並且以每年1000座左右的增幅在繼續發展,對靖江王陵遺址及環境風貌造成嚴重破壞。

    曾祥忠說,掛子山村的亂埋亂葬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在20世紀70年代王陵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前,桂林市就把火葬場建於堯山,同時把端懿王陵遺址作為遷墳安置墳場。80年代後,隨著城市改造的進行,大量私墳被遷入,亂埋亂葬逐漸形成規模。近年來,村集體非法出租、轉讓、出賣集體土地給建墳者,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所謂的承包費或管理費,助長了亂埋亂葬現象。

    曾祥忠表示,文物管理處沒有土地權屬,也沒有執法權,無權清墳,因此處於很尴尬的境地。《殡葬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在文物保護區建造墳墓,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不得對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員提供墓穴用地,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

    曾祥忠建議,由國土部門主持對靖江王陵所有野外文物遺址、保護區劃進行界限劃定,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土地確權和土地征用,修建保護性生態圍牆——遺址綠籬,以保護靖江王陵野外文物遺址免遭人為破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