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初期的文治武功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比如修大運河、征突厥、征吐谷渾,三征高麗。然而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隋炀帝准備第四次征高麗的時候,發現征不動了,國內河南、河北、江淮的農民起來造反。隋炀帝看了看燒遍中原的戰火,決定留在揚州的“花都”不走了,結果關中人為主的禁軍思鄉心切,干脆抬出宇文化及為首領,把隋炀帝給殺了。
隋末的大亂世持續了近20年,由饑民組成的起義軍們如煌蟲過境,席卷北半中國,他們打破官城、劫掠糧倉後,開始把下一步的目標對准了錢米富足的寺廟,在河南境內就有這樣一個很好的攻擊對象,這便是當初達摩住過的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文成帝年間,據洛陽有地利之便,所以佛業興隆、僧徒雲聚。隋文帝曾下旨敕修,並賜柏林良田100傾供養少林寺的僧人,因而在當地甚為富足,廟塔林立。大亂世中,這塊流油的肥肉什麼人都想來吃一口,然而想吃肉的人牙口還要好,因為這裡的和尚沒有想象中的溫良恭讓,他們有一支後來蜚名海外的武僧隊伍。
少林僧人的習武傳統自建院之初就有。這裡的和尚每天念佛打坐久了覺得無聊,部分繼承北方人尚武習慣的僧人開始修習棍棒拳腳,一為健體,二為防身。這種操練隨著歷代的增補逐漸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少林武功也就開始名聲大噪。後世人又反過來附會了不少傳說,比如人們說達摩初祖圓寂後,二祖慧可在達摩洞中找到了一個鐵盒,打開後發現了梵文版的功夫密籍《易筯經》和《洗髓經》,由此少林武術開宗立派。
以上所言顯然不足為據,經現代人考證,《易筯經》原為中華氣功的一種導引術,講求打通“任督”二脈,以使脈絡通暢,這本書在達摩來華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洗髓經》更離譜,原為道家御女采陰的房中術,經後人改寫才沾了武術的邊。
不多扯了,後到隋末,農民起義軍要打土豪分田地自然要拿少林寺開刀,於是就與少林武僧打了起來,誰勝誰敗搞不清楚,反正農民軍一把火燒了少林寺,這下與少林寺結下了梁子。公元621年唐王李世民進攻割據洛陽的王世充政權,聽說少林武僧能打仗就邀他們來參加這次集體斗毆。和尚們也不含乎,拿起灶棒哨棍就上了戰場。少林寺後來宣傳這些武僧們先是“解救了被王世充圍困的李世民,然後逼降王世充,生擒王世充侄兒王仁則(這就是電影《少林寺》中的藍本,也不全是瞎掰的),為唐太宗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姑且信之吧。戰後唐王要封賞為主的十三棍僧,只有一人接受了“將軍”稱號,留下當官,其他人都返回了少林寺。
有此勤王之功,少林寺又接受了唐王朝更大的賞賜,因而歷朝歷代的戰亂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如唐末的黃巢起義,明末的紅巾軍起義,基本上少林寺都是與農民軍不對付。到了民國的時候,河南的兩個軍閥干了起來,少林寺支持其中的樊鐘秀,結果最後是另一方的石友三打贏了,石友三一怒之下,放火燒了少林寺,這是少林寺多年兵火災難中的最後一次。
現在的少林寺是個旅游勝地,每天都游客如織。然而外行看熱鬧,大家多是在那些明清,甚至代現代建造的假古建前欣賞著飛檐畫壁。其實嵩山最值得看的是它的塔,供奉歷代高僧骨灰的塔林名氣較大一些,但要看塔更該去的地方是少林寺山外的嵩岳寺塔,此塔建於公元520年的北魏年間,是中國目前保留下來最古老的磚石結構塔。喜歡古建的朋友們一定不可錯過。
塔的梵文名稱叫stupa,中譯為施堵帕,或浮屠(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印度最有名的佛塔是建於阿育王時代的桑奇大塔,造形半球狀如一個大碗倒扣在地上。塔傳入中國後逐漸向多邊形樓閣式發展,逐漸有了現在的形制。中國的塔很多,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些,但從古建價值來說以下幾個可以一觀
山西應縣木塔,建於遼代,中國最高的木結構塔,塔身已略斜,游人可上至塔頂。
河北定州料敵塔,建於北宋,中國最高的磚結構塔,我9月份剛去過。
山東歷城四門塔,建於隋,四方形,形制奇異,別有趣味
山西佛光寺印度塔,建於唐(或五代),印度式樣,在國內不可多得,梁思成曾來此考察。
其它形形色色的塔還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用baidu搜一下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很多是佛塔。中國古代建築為土木結構為主,因此保存不易,這些佛塔代表了中國古代工匠的最高水平,實為佛教給我們留下的一個重要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