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架子床
上世紀90年代,“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將79件珍藏一生的明清家具捐給上海博物館,成就了中國收藏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話。這79件明清家具是他從成百上千件家具中挑選出來的上上品,每件都是研究中國明清家具的標准器。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79件王世襄舊藏,獨缺一個床具,而其舊識、原慈溪陳之佛故居文保所館長馬先生的一次登門拜訪,最終將這一舉世矚目的捐贈行為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上世紀90年代收自余姚一老太太家
談及收藏,世人都道京城乃古玩聚集之地,藏家“朝聖”之地。殊不知,早在上世紀90年代,作為最早建立的一批古玩城,余姚周巷古玩市場(今屬慈溪)也曾雲集各路藏家,其中有很多都已成長為名震一方的“玩主”。
慈溪還是全國的古舊家具集散地,馬先生早年就曾在當地及周邊收集過很多珍貴的黃花梨家具,之後他將多數舊藏變賣,轉而收藏更加修身養性的古硯、古墨,並日日練習書法。
記者近日有幸拜訪馬先生,閒話間,談及此樁舊事,馬先生依舊難掩激動之情。經他允許,記者將這段從未公開的塵封往事,首次披露給讀者。
馬先生與王世襄是舊識。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熱愛收藏的企業家信任馬先生的眼光,出資請他從民間搜羅一批珍稀藏品,用來資助國內的一些收藏單位。馬先生利用閒暇時間,走街串巷、四處尋訪,正好聽聞有個慈溪的古玩商以近10萬元價格從一位余姚老太太處買入一件黃花梨架子床,便親往欣賞。對老家具頗有研究的他一見之下,激動不已,這可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啊!
聽說此前剛有一台灣藏家願出價18萬元,當鋪老板沒捨得賣,他果斷地出價22.5萬元將之買下,“這筆錢在當時可是個不小的數目,如果沒有企業家朋友資助,我也只能和這一稀世珍品失之交臂了”。
王世襄鑒定書高度評價架子床
買下架子床之後,馬先生便開始為其去處奔走。古玩圈子有句話叫“流傳有序”,藏家名頭也是貼在古玩上的標簽,藏品“身價”隨藏家的名聲水漲船高,而館藏則是為藏品貼上學術標簽,是為流傳有序的最高級別。馬先生覺得既然是出自本地,自然最應由慈溪市博物館收藏,慈溪市的相關領導也十分支持,但他們表示如果館藏,需請權威專家鑒定,認定其價值。
馬先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的舊識———京城第一大藏家王世襄。於是,帶著架子床的照片,他立即奔赴北京,去其家中求鑒定。
時隔二十年,馬先生依然清晰地記得王世襄老先生夜晚披衣出來迎接的場景。對著照片反復端詳之後,王老難掩激動之情,因為他捐贈給上博的79件明清家具中,就缺一件能夠代表中國古代最高工藝的架子床。他再三叮囑馬先生不要賣給別人,並為它寫下了一張鑒定書。鑒定書裡寫道:“從照片即可斷定為黃花梨制,年代為明晚期。此床用料及雕工均佳,而且相當完整,人民幣38萬,是值得收購的。尤其因為類似大床多數已被倒出國外。此件無論如何一定要將它留在國內,好好保護起來,供國人研究欣賞。”
20年後,架子床已是上博明清家具館中的館藏珍品,這張鑒定書卻依舊被馬先生珍藏在家中,作為自己成就這段歷史佳話的見證。
作為黃花梨重器,這件架子床名享海內外,而據業內人士評價,在流落世界各地的六柱架子床中,能夠達到此床標准的,不過二三件而已。
和79件舊藏先後入駐上博
馬先生走後,激動不已的王世襄當即致電當時的上博副館長汪慶正,告知已有能和他捐贈的79件明清家具媲美的床具出現。而汪館長也在隔日和馬先生聯系,最終以38萬元的征集費收入此床。而馬先生則將買賣此床的獲利上交陳之佛故居文保所,用來維護修繕文物。
此前,王世襄的79件明清家具均已裝箱運至上海,為剛剛建館的上海博物館籌建明清家具館所用。出資者也是寧波人———王世襄老友、香港實業家莊貴侖,他的父親莊志宸、叔父莊志剛都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民族工業家。
上世紀80年代,王世襄曾集畢生收藏之經驗,撰寫《明式家具珍賞》和《明式家具研究》二書,堪稱我國明式家具研究最權威的專著,書中展示的先生珍藏,幾乎每一件都被藏家追逐去向,天價求收購者更非少數。但他從不為所動,堅持要為其找一個最好的歸宿,最終為莊貴侖所打動,同意其以市值的十分之一買下這批家具。
王世襄捐贈79件明清家具的往事,在民間傳聞頗多,但據馬先生回憶,除了王世襄先生自己所說的“將畢生心愛之物,安置到國立博物館,彌補長期以來只有外國博物館裡有‘中國古代家具陳列室’的遺憾”,王老家裡過於擁擠,實在放不下那麼多大件藏品也是客觀原因,“王老家裡很小,為了騰地方放藏品,他和夫人不得不睡在櫃子裡”。
此後,王世襄用莊貴侖所出資金在北京朝陽區購得一處寬敞的寓所,搬離生活了80年的芳嘉園,並在新居內,迎來了晚年創作的輝煌階段;而79件王世襄舊藏、這件架子床和之後捐贈的26件陳夢家先生遺物,共同組成了上博明清家具館,記錄了中國家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相關鏈接
王世襄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閩侯福州,號暢安,堂號俪松居,著名學者、收藏大家、文物鑒定家、明式家具研究泰斗。曾任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錦灰堆》(七卷)《中國古代音樂書目》《中國畫論研究》《竹刻藝術》《中國美術全集·漆器》《北京鴿哨》《竹刻》《蟋蟀譜集成》《說葫蘆》《錦灰堆———王世襄自選集》《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三十余部專著。2009年11月28日,於北京去世,享年95歲。
古玩古玩,當今真正成就“古玩”為“玩”者,非王世襄莫屬。友人評價,“他玩得精深,玩得講究,成了‘玩文化’的大專家。王世襄晚年在《北京鴿哨》一書自序中曾經自嘲道:“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秋斗蟋蟀,冬懷鳴蟲,擘鷹逐兔,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而養鴿飛放,更是不受節令限制的常年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