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南京溧陽秦堂山遺址重大發現

南京溧陽秦堂山遺址重大發現

日期:2016/12/14 12:00:16      編輯:古代建築

溧陽秦堂山遺址

    記者昨天從溧陽市文廣體局獲悉,秦堂山遺址考古成果本月2日正式通過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論證。該遺址面積巨大,達到18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遺存最全的馬家浜時期文化遺址,它的文化類型還延續到崧澤文化以及相當於中原夏商時期的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直至唐宋時期。

    3年前,溧陽市上興鎮東塘村村民在清理河道時,發現許多紅色和灰色陶片,後經考古專家現場調查而發現這處遺址。從2013年開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溧陽市文廣體局等組成考古隊,兩次考古發掘400多平方米。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遺址呈不規則橢圓形,而遺存就在地下1米處。在發掘的壕溝兩邊堆土上,有密密麻麻的蚬殼和螺蛳殼。據專家介紹,遺址中心區面積約3.2萬平方米,內部是生活區,外部是墓葬區,旁邊還有生產區等。其中,有6000年前的屋址,還有疊壓現象的古墓、壕溝、灰坑等。通過發掘,出土了玉玦、玉璜、魚管、陶鼎、陶罐、石钺、石環、八角星紋陶紡輪、陶豆、陶杯、陶釜、陶簋、陶缽、陶钺等文物。

    通過這次考古發掘,專家作出三大重要判斷:一是從大量堆積的蚬殼和螺蛳殼考證,6000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已會采集各種水產品用作食物;同時,在發掘到的動物骨骼中,鹿類最多,有麋鹿、梅花鹿、麂子;更多的骨骼還需通過檢驗,才能確定是不是野豬,甚至有沒有老虎被先民捕獲。二是從大約50平方米的圓形房屋遺存考證,可以確定當時先民們已會建造木架泥牆房屋。建造這種圓形房屋,先用木頭作支架,再用樹枝編成牆,抹上厚泥巴後用火烤,使牆體變得干燥堅實,最後以草蓋頂。三是從先後發掘的37座墓葬看,遺存骨骼有側著的、仰面的、趴著的,而且都是單人葬,沒有隨葬品,簡單清苦。根據骨骼測定,半數為未成年人,半數為成年人,而成年人一般也只活到三四十歲,說明當時生活水平很低,普遍較早病死,或受獸類襲擊而亡。

    “現有的考證,僅揭開這處新石器聚落的冰山一角。”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表示,隨著深入發掘,相信並期盼有更大的發現。

    此前,溧陽上黃水母山、社渚神墩遺址等考古發現,都曾轟動全國。

    溧陽地處天目山余脈,地理條件優越,氣候宜人。至今,這裡還傳承著傩舞等多種古文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